2025年6月27日,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五名学生组成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前往杭州西湖的旅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油纸伞文化探索之旅。此行,他们将深入中国伞博物馆,采访油纸伞非遗文化传承人张大妹女士,深入了解油纸伞的文化背景、制作工艺及其深远的文化影响。
清晨,西湖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江苏大学社会实践团队便抵达了中国伞博物馆。博物馆内,一把把精美的油纸伞悬挂于空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始了对油纸伞文化的初步探索。从油纸伞的起源到其在古代社会的广泛应用,从制作工艺的演变到现代的传承与发展,队员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记录着重点内容。
随后,队员们有幸见到了分水油纸伞第七代传承人张大妹女士。张大妹女士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详细地介绍了油纸伞的制作流程。她表示,一把正宗的油纸伞需要经过削伞骨、绕边线、裱纸、上油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她还特别强调,制作油纸伞的纸张必须是特制的皮纸,这种纸张韧性好、吸油性强,是油纸伞能够经久耐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采访过程中,张大妹女士还向队员们展示了油纸伞的文化背景。她提到,油纸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意义。伞骨通常由竹子制成,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而伞面的图案则多取材于自然与神话故事,如花鸟鱼虫、龙凤呈祥等,寓意着吉祥与美好。此外,油纸伞还与古代诗词、戏曲等艺术形式紧密相连,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浪漫与诗意的象征。
当谈及油纸伞的文化影响时,张大妹女士感慨万千。她表示,油纸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近年来,随着非遗文化的复兴,油纸伞逐渐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它不仅出现在传统的民俗活动中,还被融入到现代的时尚设计、影视作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这门古老的技艺,而非遗文化的传承正需要我们这样的年轻人。
采访结束后,队员们还亲手体验了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在张大妹女士的指导下,他们尝试着为伞面绘画、上油,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每个人都沉浸在这份独特的文化体验中。他们纷纷表示,这次社会实践让他们对油纸伞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
此次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西湖油纸伞文化之旅,不仅是一次对非遗文化的实地考察,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队员们在与传承人的交流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在亲手实践中,体会到了匠人的执着与坚守。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投身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胡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