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5月22日消息(记者常迪荣冀晴)指尖跃动千年技艺,匠心点亮文化星河,当传统非遗邂逅现代展会,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深圳精彩上演。5月22日,在正式拉开帷幕的第二十一届文博会上,客家木雕、盘锦艾蒿、老河口木版年画等经典非遗项目传承人齐聚展会现场展示非遗技法,在一刀一刻、一针一线间,向观众诉说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
在湖北省展厅入口处,工作人员正在展示老河口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老河口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戏剧、传说故事,构图饱满有层次。老河口木版年画非遗文创空间主理人杨羽航告诉记者,2011年,老河口木版年画就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河口木版年画的特点是雕工精细流畅,线条粗犷有力,颜色丰富而对比鲜明,人物造型生动夸张,神形兼备。”
沿着展区前行,江西寻乌客家木雕的展位前围满了观众。当人物、山水、花鸟,还有各色反映历史经济、文化教育、传统道德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一块木板上,引来现场不少观众的赞叹。“客家木雕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传统民间工艺,在技法上融入了浮雕、圆雕、线雕、镂空等各种精湛的雕刻技艺,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和题材内容独具地方特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寻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木雕)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何坤介绍道。
“客家皮雕所创作品大多是结合了南方的工艺特色,巧妙融合艺术性与实用性,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展现独特创意。”在客家木雕旁边,正在制作客家皮具的寻乌客家皮具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启深表示,客家皮雕多以柔韧皮革为画布,凭借旋转刻刀游走勾勒,配合印花工具精准敲击、巧妙挤压,在皮质表面雕琢出层次丰富的浮雕肌理,精湛技艺被誉为“皮革里的黄金”。
而在展区的另一侧,2023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辽河口侯氏艾蒿第四代非遗传承人侯玉微正热情地向大家展示独特的侯氏艾蒿制作技艺。“侯氏艾蒿选用辽宁盘锦当地艾蒿,具有祛湿、消炎等功效,初期主要是个人制作,后来我们动员当地群众在农闲时参与生产,形成了规模化手工制作,也是实现了一种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