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文化强国“强”在哪里

发表时间:2025-11-03 来源:2025年第11期《党建》杂志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课题组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录的《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一文,对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行了深刻论述,并明确指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着眼点、落脚点和检验标准,为进一步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奋力书写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壮美答卷。

 

一、文化强国之“强”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思想就是力量”,“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它不仅反映着实践的世界,而且改造着世界的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要的就是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思想境界提升了,就会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就会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要加强思想引领,让人民在文化浸润中形成高度的价值认同与思想自觉,在思想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崇高的思想境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中提升思想境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促进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保证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就要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最有力体现,也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二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的实践中提升思想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抓好青少年这个重点人群,着力办好思政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三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提升思想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决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认同问题,我们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更加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要做好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思想文化引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二、文化强国之“强”体现在人民的精神状态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良好的精神状态,既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精神富有的重要体现。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人心涣散、精神颓废,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也难以搞好。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要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让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不断激发,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实践中激发良好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自信才能自强,才能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良好精神状态。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用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就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就要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生动展现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

二是在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弘扬正能量的实践中激发良好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舆论工作做得好,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激发人民昂扬奋进的良好精神状态,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对于凝聚“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强大力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就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确保新闻舆论工作不为杂音噪音所扰、不为错误思想所惑,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就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既要报道国内外新闻事件,更要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就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就要把握好时度效,既不能把大事说小,也不能把小事说大,更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就要管好用好互联网,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就要做好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

三是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实践中激发良好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我国锦绣山河上遍布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助于促进人们更好认识认同、尊崇热爱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激发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就要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就要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就要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以保护为前提,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就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在不断加深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认识中增强自豪、增添信心。

 

三、文化强国之“强”体现在人民的文化修养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党员干部、文艺工作者、青少年学生等不同群体提出提高文化修养、人文素养的期望和要求,强调要“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文化修养包括科学修养、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等。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涵养深厚的文化修养,塑造亮丽的文化形象。

深厚的文化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中提高文化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让人民既物质富足也精神富有,是提高人民文化修养的基本途径,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老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一方面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

二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实践中提高文化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才能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不断提升人民的文化修养。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创作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加厚重深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三是在展现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实践中提升文化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文化形象承载着人们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观念、精神品格、行为模式等的综合认知,是提升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文明影响力的重要元素。中国形象、中华文化形象与每一个个体的形象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梁启超的话,深刻指出“国之见重于人也,亦不视其国土之大小,人口之众寡,而视其国民之品格”。从个体角度出发,为更好展现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要不断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的针对性实效性,旗帜鲜明地发出中国声音,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执笔人:高阳、齐雄)

(责任编辑:王孟秋)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