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徽别在胸口 老人放在心头——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盱眙县桂五镇养老党支部书记、敬老院院长李银江

发表时间:2025-11-03 来源:2025年第11期《党建》杂志

王 舒

 

当暮色漫过江苏省淮安市桂五镇敬老院的青砖灰瓦时,李银江还蹲在菜园里摘辣椒。一位老人颤巍巍递过一瓶水:“银江,凉的,解解暑。”他仰头喝下,喉结滚动的瞬间,望见追思堂的灯光次第亮起,记忆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

39年了,从4.2亩荒坡到35.5亩院落,老人们喊他“银江”的调子没变,他胸前的党徽也始终温着。这枚徽章,被丁奶奶的孙子叫作“孝子证”,被傅伟俭老人拄着拐杖念叨“是党的人”,更被他自己揣在心里,摔过87回“老盆”,守过无数个晨昏。

 

荒坡筑家——四块二毛搭起“养老窝”

1986年,桂五镇那片4.2亩的荒坡上,只有齐腰深的草。刚刚由村支部书记转岗为敬老院院长的李银江骑着一辆破旧三轮车,后座上绑着一块“桂五镇敬老院”的木牌,边骑边寻,最终找了棵歪脖子槐树,将木牌挂了上去。“这破地方,能住人?”路过的村民撇着嘴。李银江没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摸出皱巴巴的42毛钱,到镇上扯了块塑料薄膜。之后,他在荒地上搭了个棚子,4根竹竿当柱子,薄膜当顶,就算是“办公室”兼“宿舍”。夜里,蚊子在耳边嗡嗡叫,他就着月光画图纸,铅笔头都磨秃了,还在琢磨:“8间宿舍,都得朝南,老人怕冷。”

从此,李银江和工人一起搬砖、运沙子,肩膀磨出了血泡,就垫块破布接着干。有一回,妻子韩素珍来送干粮,看见他光着膀子扛木头,后背上的汗混着泥直往下淌,眼泪登时流了下来:“你这是拼命啊?”李银江咧嘴笑,露出两排白牙:“盖好了,老人们就有地方住了。”

3个月后,8间红砖瓦房立了起来,白墙在阳光下亮得晃眼。随后,李银江骑着自行车跑遍全镇,可是没承想,符合条件的“五保户”却没有一个愿意来。“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傅伟俭老人一句话点醒了他。这位读过私塾的老人,坐在漏风的土屋里,对他说:“银江啊,老人怕的不是房子旧,而是心里不安呐。在家有乡邻端碗热汤,到了院里,谁管咱百年后的事?”

第二天,李银江又去了傅家,只是手里多了两斤条酥。“傅大爷,您去试住一个月。”他蹲在门槛上,像对自家老人说话,“吃得不合口,住得不舒服,我立马套车送您回来,24小时随叫随到。”老人看着他眼里的红血丝,终于点了头:“我信你。”

1986101日,敬老院挂牌那天,7位老人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李银江站在他们面前,声音洪亮得像敲钟:“我保证,永远给大伙当孝子。”

 

朝夕相守——三十九载践行“千金诺”

这话落地生根。

19877月,李奇山老人走了。出殡时,李银江按照苏北的规矩,当孝子“摔老盆”,一摔之下,身后老人们的疑虑顿时全消。傅伟俭拄着拐杖追上来,紧紧握住李银江的手:“银江,我们都看见了。”

“一辈子当孝子”的承诺,老人们看在眼里,李银江记在心里,39年不曾懈怠,藏在每个细碎的瞬间里——

天刚亮,李银江的布鞋就踩过带露的青砖。他挨个敲开房门:摸张奶奶的被褥暖不暖,问孙大爷有没有夜咳。食堂粥稠不稠、馒头软不软,他也要亲口试一试。

丁奶奶的儿子在部队,老伴走后受了刺激,攥着布包在田野上乱走。李银江得知情况后,把丁奶奶接到了敬老院。丁奶奶犯病失禁,旁人唏嘘,他立马蹲下来扶:“娘,咱回屋换衣裳。”温水擦身、井边搓脏衣,寒冬腊月,手冻得生疼,他从不嫌脏嫌累。老人清醒时拉着他的手哭:“你比我儿还贴心。”

难得空闲,李银江总会坐在院角的树下跟老人们聊天,手里端着个大茶缸。有老人问他:“银江,你天天这么忙,不累吗?”他就笑,茶缸往石桌上一放:“你们都是我爹娘,伺候爹娘,哪有嫌累的?”

 

李银江在桂五镇敬老院内陪老人聊天。 盱眙县委宣传部供图

 

改革破壁——三十五亩建设“安乐居”

2014年秋,香港安老院的电梯内,李银江盯着轿厢镜面里的自己直发呆。镜中的人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鞋上还沾着桂五镇的泥。“李院长,香港的老人能选养老院,就像挑饭馆。”同行的民政干部笑着说,李银江却摸着电梯壁上的木纹直出神:“咱桂五的敬老院,硬件比这强,35亩多的院子,比他们的‘螺蛳壳道场’敞亮多了,就是少了点‘活气’。”7天考察结束,李银江在返程的飞机上写了整整3页纸的笔记。

201412月,李银江把“桂五镇敬老院”的牌子往旁边挪了挪,又挂上“盱眙县桂五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新牌。镇干部来找他:“银江,这不合规矩,敬老院哪能收社会老人?”他把香港的照片拍在桌上:“规矩是人定的,老百姓方便才是硬道理。”

作为敬老院的大家长,李银江有自己的“土办法”。院委会由若干名老人和行政后勤人员组成,老人每天拿着政府拨付的钱去赶集——“初十要吃羊肉,冬至得包汤圆”。十天一轮的菜谱贴在食堂门口,红纸上的毛笔字歪歪扭扭,却比任何文件都管用。有回县民政局来检查,看见张奶奶拿着“民主理财章”在发票上盖章,惊得眼镜都滑到鼻尖:“敬老院还能这么管?”

更绝的是“爱心储蓄”。王大爷照顾病中的陈奶奶10天,账本上就记10个红圈,等他卧床时,自然有人来照顾他。李银江算过一笔账:这套制度让护工从5人减到2人,老人们的矛盾却少了八成。“他们比咱懂彼此的心思。”李银江说道。

家的温暖,也藏在殡葬用品的账本里。李银江发现镇上的花圈进价15元却卖100元,进价200元的骨灰盒敢喊价2000元。“这是发死人财!”他气得当着商家的面摔了花圈,转身就以敬老院为平台,经营丧葬用品,骨灰盒最贵的卖1150元,最便宜的仅200元,本镇居民去世免费送,就像送一份体面的告别礼。

山东来的杨老板曾揣着12000元的红包找上门,想垄断供货。李银江把红包往院委会桌上一放:“这钱算捐款,进价多少卖多少。”后来杨老板成了常客,每次来都给老人们捎来山东大枣。他说:“李院长教会我,挣钱得走正道。”

 

党旗引路——六旬院长规划“新蓝图”

202210月,正在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李银江,心中放不下院里的老人:“张奶奶的降压药别忘吃,孙大爷的轮椅螺丝松了……”他拿着手机一遍遍嘱咐着千里之外的敬老院工作人员,口袋里的照片露出来一角——那是敬老院的老人们正举着国旗笑。

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李银江总把“敬老院的事”带到会上。“农村老人怕啥?怕病了没人管,死了没人送。”他在小组讨论时站起来,声音洪亮,“咱得让他们知道,党和政府就是他们的靠山。”

从北京回来的那天,91岁的杨兆春老人在院门口等他。“银江,我能入党不?”老人掏出皱巴巴的申请书,字写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画透着认真。这位在敬老院住了15年的老人,现在每天都去党性教育馆转一圈,看着墙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标语,说:“共产党能让我吃饱穿暖,我也想为党做点事。”

如今的桂五镇敬老院,党性教育馆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年几千名党员来到这里上课,听李银江讲服务老人的故事,看老人自己管理的菜园,尝院委会定制的菜肴……有回小学生们来参观,指着追思堂的牌位问:“这些爷爷奶奶去哪了?”李银江蹲下来答道:“他们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看着咱过好日子。”

如今68岁的李银江,头发早已花白,但他依然躬耕不辍,规划着新的蓝图:新增百张床位,搞互联网祭祀,让社区变成“没有围墙的敬老院”……有次护工问他:“院长,您图啥?”他指着院里的榆树——那是十几年前他亲手栽的,如今已枝繁叶茂:“你看这树,根扎深了,就不怕风。”

暮色中的敬老院,灯一盏盏亮起来。李银江沿着回廊巡查。他突然想起母亲当年的话:“你究竟是哪家的孝子?”此刻,晚风穿过追思堂的窗棂,老人们的遗像仿佛都在轻声作答:“对老人尽孝,对党尽忠。”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新闻传媒中心)

 (责任编辑:王碧薇)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