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历史机遇 谱写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海口新篇
范少军
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海口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锚定“自由贸易港核心引领区”目标定位,以打造自由便利开放之城、产城融合创新之城、时尚消费活力之城、低碳绿色生态之城、全龄宜居幸福之城和魅力海岛人文之城的新进展新成效,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阐明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已进入成型起势、即将全岛封关运作的新阶段,我们将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加快建设符合自由贸易港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一、突出自贸特色,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对于正全力打造自由贸易港核心引领区的海口而言,让创新成为城市最鲜明的特质,既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能级跃升的战略抉择。海口将把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内生动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城市动力。探索推行“园区+科研+教育”模式,支持海南大学科技园建设国家级科技园,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大力发展兼具高技术特征和自贸港显示度的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临空经济等主导产业,深化“乐城研用+海口生产”创新模式,推动国际创新药械在本地转化与规模化生产。聚焦数据跨境自由流动,深耕游戏出海、跨境电商等细分赛道。深化“航空枢纽+新兴产业”联动,高质量发展飞机维修、租赁经济、跨境贸易等临空业态。坚持开放发展释放城市活力。围绕海南打造“两个基地”“两个枢纽”“两个网络”目标,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建设,服务保障好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搭建起全球消费精品展示交易平台。用足用好自由贸易港多功能账户等政策工具,积极招引企业落地国际业务总部、资金结算中心、海外投资主体,推动外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外向型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持续提升经济外向度。坚持改革发展激发城市潜力。推动投资促进机制改革,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优化要素资源场景配置,大力招引综合贡献大、自贸特征好、股东实力强、产业方向新、落地产出快、规模增速高的重大项目。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探索“标准化+非标准化”双轨融合服务机制,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二、突出全龄友好,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海口将致力于厚植“全龄宜居”的幸福底色,系统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让所有年龄段居民共享安心、放心、舒心的美好生活。
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立健全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机制,编制全市城市更新“一张图”。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优化提升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对万绿园等城市公园进行改造提升,打造集健身、娱乐、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市民“会客厅”。利用桥底空间、闲置绿化带、零散储备地等城市“边角料”建设口袋公园,让群众推窗可见绿、出门即入园。着力补齐民生服务短板。持续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全覆盖深化集团化办学,打造椰城教育教学共同体,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速实现“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市”目标。加快完整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嵌入式养老、托幼、家政、助餐、助残等服务,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
三、突出生态优先,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的森林,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海口将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视为发展的核心资源,坚定不移以最科学的规划、最严格的管控,牢牢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的底线,让人民群众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坚决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国家海洋专项督察和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环境空气质量始终居于全国重点城市前列,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农村污水处理短板,全面建设幸福河湖、美丽河湖,打造全域美丽海湾城市。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向绿图强,前瞻布局“绿色低碳+”新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可降解材料等产业,加快培育以“绿”为底的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禁塑”、装配式建筑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建设“无废城市”,争当“双碳”工作优等生,打造高标准美丽中国海口示范区。
四、突出人民至上,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安全感是城市吸引投资、集聚人才、激发活力的充分条件。海口地处热带、濒临海洋,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面对气候变化等不确定性风险,海口将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从“事后救灾”转向“事前预警、事中响应、事后进化”的全周期过程韧性建设,确保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强安全感。
坚持事前预防、主动防控。始终坚持“一个目标、三个不怕、四个宁可”的防汛防台理念,不断提高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及时复盘总结应对台风等极端天气经验,健全完善“六停”等应急响应机制,常态化做好隐患排查、人员转移、应急抢险、宣传教育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在灾害来临时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打牢基础、夯实底座。扎实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六水共治”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新建空白管网建设、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混接错接排查整改工作。出台城市内涝治理三年行动攻坚工作方案,推进城市积水点改造,破解“逢雨必涝”难题。全面排查城市基础设施风险隐患,科学布设多源物联感知设备,加快实现地下管网“一张图”,提高城市减灾防灾能力。
五、突出以文润城,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文化是城市流淌的精神血脉,反映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彰显一个城市的独特个性魅力,是滋养涵育城市文明的重要源泉。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海南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将致力于文化的传承性弘扬,让文化在传承中发展,体现海岛魅力、提升城市形象。
传承历史文脉、涵养城市底蕴。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海南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做好骑楼老街、琼台福地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保护,努力留住海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好端午龙舟赛、府城换花节、冼夫人文化节等节庆活动,赋予新的文化意义,让城市既有现代的活力,又不失历史的底蕴,留住人们的乡愁、城市的记忆。培育文明新风、引领城市风尚。深化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国民教育全过程,将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公共管理和城市建设之中,不断提升海口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优化文化供给、彰显城市特色。完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精心打造“国际演艺之都”,推动境外精品演出“国内首演”“海口首演”。加快建设复兴城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集聚阿里巴巴、爱奇艺等知名头部企业,大力发展游戏动漫、文化创意、数字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借助海南自贸港平台“踏浪出海”。
六、突出精管善治,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海口将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数字化、智慧化手段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高效能推进城市治理。
强化数字赋能城市管理。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建设,用好“12345+网格化”等联动平台,加快建设全面覆盖、动态监控、快速响应的城市感知和处置体系,稳步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深化运用“信用修复一件事”等改革经验,探索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提升政务服务的便捷度和满意度。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完善“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通过成立产业链党建联盟、楼宇经济党委等,推动党组织进平台网点、进区域总部、进“三新”组织,将党建工作不断延伸到基层“神经末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常态化,系统梳理并逐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持续巩固社会和谐稳定良好局面。
(作者系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冯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