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广东汕头:百载商埠展新颜 侨批文化焕生机

发表时间:2025-10-09 来源:2025年第10期《党建》杂志

冯影子 张蓓蕾

 

百载商埠涛声起,海丝故里潮音长。

潮汕大地,自古因海而兴,因侨而盛,海风与乡音在时光中交织成一条文脉长河。

202010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考察调研。总书记深情地说,“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设同大批心系乡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汕头经济特区要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引导和激励他们在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近几年来,汕头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守正创新,系统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侨批文化传承,用文化厚度托举城市高度,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切实将“侨”的优势转化为汕头发展新优势。

 

守护百载商埠根脉

一个小公园,见证百载商埠;一座小亭子,承载万千乡愁。

初听“小公园”之名,许多人会误以为是一个公园,实际上,小公园是汕头市金平区内的一片老城区,以建于1934年的中山纪念亭为中心,又被称为“小公园开埠区”。

1860年汕头开埠后,小公园开埠区逐渐成为当时商船总泊之要汇、南粤商贸经济中心,是汕头“百载商埠、万国楼船”的历史见证,也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开埠区之一。这里独具一格的环形放射状的路网结构、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等,不仅承载着老汕头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记忆,更是海内外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汕头市开展开埠区修复改造、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等情况介绍时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越是这样越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近几年来,汕头市以“微更新”“微改造”和“绣花”功夫,对小公园开埠区进行保育活化,通过文化赋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20168月,小公园保育活化试点修缮工程启动。同年10月,小公园中山纪念亭按原始尺寸启动修缮,次年3月,小公园开埠区首期修缮改造工程启动。2017年,修建后的中山纪念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游客热捧打卡点。

2024年,汕头市推出“番客街”项目,规划建设1个番客街区和8个潮聚节点,涵盖3条主街和8个街坊,在延续文旅业态的基础上,打造集青春时尚、文化消费、乡情联谊、红色研学、旅居办公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文旅集群,项目通过串联潮海关、开埠馆、侨批馆、老妈宫、中山纪念亭、西堤公园等主题场景,修缮活化沿线遗产,有机融合非遗展示等元素,打造“民俗特色文化”经济圈,让百年老街从“有形”到“有魂”焕发新生。

汕头市金平区副区长、小公园街道党工委书记林玩雄表示:“我们业态的层次感、消费量都在不断提升。小公园街区在文旅运营、品牌塑造、数字赋能等领域进行深度探索,已引进日本、菲律宾、德国等多国商协会及侨团,将为游客提供更加多样的旅游体验。”

如今,走进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仿佛走进了一个历史长廊。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骑楼建筑,领略穿越百年的历史风光。你也可以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聆听岁月留下的动人故事。你还可以安静地坐在中山纪念亭下,感受那份百载商埠的厚重与辉煌。

 

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游人如织,标志性建筑中山纪念亭吸引游客打卡留念。方淦明摄

 

让侨批文化“活”在当下

一纸侨批,一段海外侨胞的艰辛创业史。

当年,大批潮汕人“过番出海”、打拼异乡,将连带家书和汇款凭证的侨批寄回国内,也留下了大量具有珍贵文献价值的华侨家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侨批文物馆时指出,“‘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侨批文物馆从民间团体转变为市档案馆的组成部分,这为侨批的征集、收藏与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感慨道。

每逢周末假期,到侨批文物馆参观的人数明显增多,其中不乏“侨二代”“侨三代”来寻根。林庆熙说,侨眷们积极响应侨批文化历史征集工作,主动提供先人们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鲜活故事。

据统计,2021年以来,汕头市档案馆相继接收侨批档案5.2万余件,相关实物357件。目前,馆藏侨批档案实体达9万余封,是全国侨批档案藏量最多的综合档案馆。

近年来,汕头市着力从政策机制、征集渠道、保护手段等方面入手,认真推动侨批征集、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制定《汕头市加强侨批档案工作实施方案》,大力拓展侨批征集收集渠道,设立侨批档案管理数据库,积极推进侨批档案抢救修复及数字化,依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团队,不断提升侨批文化研究水平。

2023年以来,汕头市策划开展“汕头侨批出海计划”,成功赴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柬埔寨金边举办“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并首次到中国香港、澳门的中小学校园举办侨批文化展示活动。以侨批为载体搭起交流之桥、友谊之桥、合作之桥,更好地凝聚乡情乡谊、彰显文化魅力、赋能经济发展、增进文明互鉴。

在推动“侨批文化进校园”方面,汕头市通过开展侨批主题思政课程、创意研学、教材编写等多样化形式,引领青少年儿童感受侨批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他们对先辈华侨艰苦奋斗精神的敬仰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024年至今年9月,开展活动超650场次,辐射全市约40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超30万人次参与。

 

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侨”是汕头最大的资源和优势。从远赴重洋、艰苦创业到回报乡梓、投资兴业,潮汕籍华侨华人在汕头经济特区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汕头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侨乡、打好“侨”牌,坚持经济文化双向发力,深入开展“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四项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桥梁平台,引导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汕头实践。

202411月,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同期在汕头举办,汕头市以筹办“两大盛会”为契机,大力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工作,持续增进与海内外华侨华人、潮人社团的联系交往。

近两年,汕头市委主要负责人先后率汕头市友好代表团赴东南亚开展访问活动,拜访一批海外重点潮人社团和侨领,推动与海外乡亲的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实打实合作。乘着“两大盛会”的东风,海内外华侨华人掀起了来汕访问交流的热潮,实现了汕头与海内外乡亲的“双向奔赴”。

随着汕头前进步伐越来越坚定、政策红利越来越丰厚、发展动能越来越强劲,广大侨商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以下简称“华侨试验区”)作为全国唯一以“侨”为核心要素的国家级功能区和创新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和国家级发展平台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全力以赴攻项目、强平台、兴产业,正成为汕头高质量发展的一片热土。

“下一步,华侨试验区将以现代服务业为抓手,瞄准数字经济赛道,打造‘一区四港’的现代产业布局,构建华南国际电商直播港、数字经济港、大健康港和文娱会展港四大现代产业空间载体,全力建设数字经济特区核心区,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华侨试验区,奋力打造聚侨联侨重要枢纽。”华侨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林楚雄表示。

如今的汕头正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加快产业、交通、环境、民生等领域提质升级,全方位激活内生动力,以引侨心、联侨情、聚侨力的系列务实之举,团结凝聚广大侨胞做共谋发展的奋进者、汇资引智的推动者、报效桑梓的践行者。

潮音生生不息,潮情薪火相传。今天的汕头,把华侨精神融入城市发展,把潮汕文化推向世界。这座百载商埠,正以文化为帆、侨为桨,在新时代的海丝航线上,写下属于中国潮人的优异答卷。

(作者单位:南方杂志社)

(责任编辑:陈蓉)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