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优势
郭万超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中逐渐形成并制度化的重要成果,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国家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党对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的规律性认识,对编制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论断是对我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阐明了制定中长期规划的重大战略意义。
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是我们党坚持走自己的路探索出来的有效方式。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五年规划工作,深刻阐明了中长期规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深入分析论证,确保科学精准、能够如期实现,等等,形成了新时代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的科学方法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经过7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国五年规划的内容、架构等不断演进,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制度安排。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首次明确了“三级四类”的规划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作出系统部署。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颁布实施后必将进一步增强国家发展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规范性。
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验。党的领导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党的领导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和载体去实现。中长期规划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是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抓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总是根据不同历史条件提出重大理论和战略方针,也相应地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来反映和落实这些重大主张。因此,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不仅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也极大提升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断完善国家发展规划体系,使之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有效阐明党和国家战略意图,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正确引导预期、凝聚发展共识,保持了国家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可以说,一部五年规划(计划)的历史就是一部新中国发展史。从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3年,到“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的2025年,14个五年规划(计划),见证了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步伐,引领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纵览历次五年规划(计划),其目标、任务、体系,从最初的集中有限资源和力量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到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解决人民生活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五年规划(计划)凝聚起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有力推动了综合国力提升和人民生活改善。“中国之治”在一个个五年规划中越走越成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也在这一过程中越走越近。
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一方面,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人民在利益上具有共同性,在发展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国家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根本依据,也是保证其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是有效纠正“市场失灵”的重要方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对政府和市场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观点,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而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通过前瞻布局、科学制定政策、优化制度设计,发挥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扬优势的作用,从而弥补“市场失灵”。实践充分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有利于保持国家战略连续性稳定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实践证明,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是推动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方式,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五年规划始终注重聚焦重大战略、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一五”计划确定了156项重点工程。“三五”时期布局了一系列“三线”建设项目,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十三五”期间,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十四五”规划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推出了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总之,五年规划有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对于集中力量解决大事、难事、急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迈上新台阶起到了重要作用。
彰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优势。我们党在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时,始终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坚持久久为功,显示出强大的战略定力。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形成发展战略与五年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从“一五”到“五五”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成功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生活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编制实施了“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为“十四五”规划以及之后的五年规划提供了战略遵循和目标指引;“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一起统筹规划,凸显了规划的内在连续性和权威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五年规划分步实施、滚动落实,我国现代化进程一步步推进,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彰显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治理优势。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的过程也是我们党组织和带领人民探索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我们党一贯注重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十四五”规划编制明确提出一系列要求,强调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依法执政也在国家发展规划制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国务院将根据党中央建议编制的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可以说,五年规划的制定过程,是统一全党认识、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既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又符合长远发展目标和国家整体利益,彰显了党治国理政的特点和优势。
三、以高质量规划编制工作将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治理效能
202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起点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高质量规划编制工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开创新局面。
坚持全国一盘棋,注重规划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强调指出,“要统筹谋划,抓住关键性、决定性因素,把握好节奏和进度,注重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补强短板弱项、提高质量效益,与整体目标保持取向一致性”。国家发展规划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谋划、战略性预判,要展示国家发展的愿景、目标和使命。因此,五年规划的制定实施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要统筹好“三级四类”规划体系:即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共同组成,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五年规划的系统集成功能,既体现在“三级四类”规划治理结构中,又通过“中央统筹—地方创新—区域协同”破解超大规模国家治理的复杂性难题。这一立体结构既保证党中央战略意图的有效实施,又赋予地方因地制宜的创新空间。
坚持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注重规划体系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科学性是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这就要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把五年规划编制变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时代性就是适应形势变化。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前瞻性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因势利导对经济布局进行调整优化。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注重规划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方面的目标任务,要深入分析论证,确保科学精准、能够如期实现”。既要从战略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要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要注意加强前后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的衔接,推动规划举措与已有的政策措施相衔接,保持发展规划的连续性。要按照既积极有为又切实可行的要求,科学测算各类指标,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对策。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制定要符合各自的实际和特点,坚决避免“一张面孔”或大同小异。“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坚决克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现象,做好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评估总结,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地落实、顺利完成。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