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主要着力点
邢 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擘画,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与方向。其中,思政引领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六个方面的特征中居于首位,进一步彰显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对于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提升思政引领力贯穿于高校改革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一是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在高校改革发展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二是要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高校党委要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执行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抓好党的政治领导,加强对事关高校发展规划、重大改革等方面的领导和决策,确保高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办学全过程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三是要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校,推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压实党组织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作用,强化政治监督,加强纪律教育、廉洁文化教育、警示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纵深推进正风肃纪反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二、深化理论武装,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重中之重是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广大青年学生。一是要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思政课建设同步推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推动学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动,积极推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深悟透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切感受其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二是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政治引导、信念铸造、价值引领等方面作用,不断提高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三是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结合时代特征、办学理念与学生特点,守正创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不断厚植青年学生中华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增强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三、增强政治意识,打造高素质“大思政”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对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重要要求。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加强“大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思政引领力的人才支撑。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力军作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以高标准、严要求把好“入口关”,坚持好中选优、择优而用,把政治建设贯穿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在选育管用各环节突出政治标准。要持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推动广大思政课教师持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推动思政课教师不断拓展知识视野、提升学识魅力,努力成为研得精学问、讲得透道理、立得住讲台的“大先生”。二是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建强高校教师队伍。要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高校教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树立崇高理想,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同教育强国建设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中践行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建设日常教育、网络学习、实践体验和科研赋能的教师教育培训平台,汇聚起共建“大思政”的强大合力。
四、注重强基固本,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必须不断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严密的高校基层党组织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进一步强化思政引领力的组织支撑。一是要建强党支部战斗堡垒。注重强基固本,创新高校党组织设置,把党支部建在教研室、实验室、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和学生组织上,使其更加贴近师生工作和学习实际,聚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群众等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升凝聚力、向心力。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带动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增强高校党支部凝聚师生、团结师生和服务师生的作用。二是要提升组织生活质量。高校基层党组织要规范执行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制度,强化组织纪律,推动组织生活常态化和规范化。要结合青年学生特点积极推动党支部活动内容、载体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创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积极探索创新组织生活方式,灵活运用典型示范、情景教学、实地观摩等生动形式,提高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三是要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党务骨干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把党性意识强、工作作风扎实、具有奉献精神的党员干部选配到党务工作岗位,进一步选优配强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加强学习培训,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不断提升高校党务工作者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加强党务干部后备力量培育,着力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务干部、党务干部培养成业务骨干。
五、强化实践导向,提升高校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教育之基。一是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发展的对象是人,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高校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价值引领置于首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水平,引导学生先做“人”再成“才”,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结合青年学生学业发展、职业发展等现实需求,精准解决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要瞄准科研主战场,抓好科研育人。高校拥有高水平科研人才、科研机构等,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重要要求,也是高校在服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增强学生思想凝聚力、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要将高校科研工作纳入“大思政”工作格局,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研工作,注重科研育人过程中的价值引领,引导青年人才在参与科研工作中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赵瑞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