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
陈能军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取得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改革成果,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深入基层“听真音”,在调研中摸清实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找准改革发力点,首先要发扬“脚下沾泥、手上沾土”的作风,沉到一线、走进群众,把百姓的急难愁盼摸清楚、搞明白。现实中,有的干部习惯于“办公室决策”“文件调研”;有的虽然下了基层,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改革要精准发力,就必须“蹲下去看蚂蚁”,推开百姓家的门,坐上老乡家的炕,不仅“身入”,更要“心入”,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只有真正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为干部的“履职清单”,才能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
精准施策“解真难”,在实干中回应期盼。“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百姓的急难愁盼,往往是多年难啃的“硬骨头”,涉及利益调整、制度变革、观念更新,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以想抓落实的自觉、敢抓落实的担当、会抓落实的能力,抓实问题、开实药方、兴利除弊,促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例如,针对“看病难、看病贵”,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保制度改革;针对“入学难、择校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招生政策;针对“养老焦虑”,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唯有直击要害、务实管用,才能让群众感受到变化、真正得到实惠。
长效机制“见真章”,在坚持中防止反弹。“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解决民生领域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零敲碎打调整、碎片化修补难以长久奏效,要以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为抓手,推动“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一方面,要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过制度创新固化改革成果;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督问责,对改革落实不力、效果不彰的及时纠偏,对漠视群众诉求、推诿扯皮的严肃查处,确保群众声音“上得来”、改革举措“下得去”。古语云“堤溃蚁孔,气泄针芒”,作风不改、机制不立,再好的改革蓝图也会沦为空谈。唯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才能让改革成效真正可感可及、深入人心。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更多温暖人心的改革故事,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