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坚持“三个结合” 推动理论宣讲工作提质增效

发表时间:2025-10-09 来源:2025年第10期《党建》杂志

福建省厦门市委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福建省厦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打造“理响厦门”理论宣讲品牌,坚持政治性与群众性相结合、传统手段与数字赋能相结合、集中宣讲与常态传播相结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坚持政治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确保理论宣讲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厦门市在坚持政治引领的基础上,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聚焦群众所思所盼所惑,不断增强理论宣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建强宣讲队伍。始终坚持把讲政治作为第一标准,构建完善的政治把关机制。建立严格的政治审查制度,将政治立场和政治素养作为宣讲员遴选的首要条件,确保宣讲员队伍绝对忠诚可靠。健全培训体系,纵向贯通市、区、镇(街)三级,常态化举办理论宣讲骨干培训班、主题宣讲竞赛,通过“以训促学、以赛促干”全面提升宣讲员的政治素养和宣讲水平。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将政治审查、理论审核、能力评估紧密结合,贯通政治教育、专业训练、实践锤炼全链条,推动宣讲员队伍整体素质持续跃升。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宣讲方式。坚持眼睛向下、重心向下,深化“三问”调研法:问需于民掌握所思所想,问计于民凝聚智慧力量,问效于民检验传播实效。根据群众需求,着力推进分众化、精准化宣讲:面向党政机关,开展“月·阅·谈”活动,以“讲读评荐”引导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面向社区群众,依托中国电影金鸡奖落户厦门的优势,打造“电影+宣讲”新模式,在公益电影放映前嵌入10分钟“光影微宣讲”;面向老年群体,组建“阿嫲读报团”,用闽南语将国家大政方针转化为接地气的生活语言,便于老年人理解和接受;面向青少年和新就业群体,打造“音乐思政课”“近邻党课”等特色载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从“入耳”向“入脑”“入心”转化,提升理论宣讲的亲和力与穿透力。

以群众参与为抓手,壮大宣讲力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理念,广泛吸纳各类基层典型作为理论宣讲员。目前,全市群众宣讲员占比已超60%,与专业宣讲员形成优势互补新格局。推行“1+N”传帮带机制,由1名专业宣讲员结对带动N名群众宣讲员,持续提升群众宣讲员的宣讲能力与水平。近年来,厦门市培育出“我不见外”的外国人潘维廉、“百家讲坛”报告人林忠阳、鼓浪屿“代言人”殷丽丽等一批“草根名嘴”,他们用身边事揭示大道理,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增强了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坚持传统手段与数字赋能相结合,推动理论宣讲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厦门市积极应对网络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新变化,在严守传统宣传阵地的基础上,注重数字赋能、平台创新,通过“线下阵地+线上矩阵”的双轮驱动,实现理论传播的全域覆盖、全时服务和全媒融合。

坚持因地制宜,筑牢宣传主阵地。聚力打造多元化线下宣讲场景,构建分层分类、立体多维的实体网络。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居住过的思明区深田社区和曾经视察过的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等地方开设“初心讲堂”,通过实景还原、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引导群众“走进现场”体悟思想伟力;在社区、乡村设立“理响驿站”,配备各类图书、宣传展板、视频设备等,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理论超市”;在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设置“学习角”,推动理论学习向工作生活无缝嵌入。

拓展数字空间,构建融媒传播矩阵。打造“一网、一号、一专栏、多平台”新媒体矩阵,推动理论传播从“面对面”向“屏对屏”拓展、从“定时化”向“全时化”延伸。以“理响厦门”网站为主平台,集内容推送、课程点单、教案共享于一体,常态化发布课程清单和精品微课;微信公众号运营“云课堂”“微宣讲”等品牌栏目,定时推送理论金句、政策解读、案例分析;在“学习强国”厦门学习平台开设“理响厦门”专栏,推出“湖里面对面”“学校思政”等融媒体作品;与新华云、抖音、B站等平台深度合作,推出“一分钟学理论”等轻量级产品,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传播”,打造内容生产“中央厨房”,提升理论宣讲的精准性、时效性与渗透力。

强化技术赋能,提升传播效能。依托大数据分析系统,动态捕捉社会舆情和群众关切,精准推送相关课程内容。例如,“高质量发展”“两岸融合”成为年度高频热词,相关宣讲课程和微视频在平台上线后点击量迅速攀升,满意度高达97%。研发AI智能宣讲员,实现全天候智能问答,快速、准确回应群众关切。面向农村地区,创新推广“智慧大喇叭”项目,结合人工智能方言转译功能,将理论宣传、政策解读内容转化为闽南语、客家话进行播报,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坚持集中宣讲与常态传播相结合,实现理论宣讲既有声势又有实效

厦门市以关键节点集中宣讲带动常态化传播机制,构建点线面结合、虚实联动、统筹推进的理论宣讲新格局,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开展集中宣讲,营造强大声势。聚焦中央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集中宣讲活动。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厦门市立即组织宣讲团深入机关、企业、校园、社区、农村、军营等领域进行宣讲,迅速在全市上下掀起学习热潮。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开展“百名书记讲党课”“千场宣讲进基层”等系列活动,形成以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深入讲、群众代表主动讲的全员联动格局,进一步营造了“人人讲理论、处处有宣讲”的浓厚氛围。

健全常态机制,推动长效传播。健全“四个常态化”工作机制,夯实理论宣讲基础。即:宣讲队伍常态化,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人才库,动态管理、择优选拔,现已入库的宣讲员达4000多人,形成了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的宣讲梯队;内容更新常态化,围绕时政热点与群众关切,每月制定宣讲主题指南、编发教学资料,确保内容常学常新;宣讲活动常态化,明确社区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理论宣讲,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效果评估常态化,完善宣讲档案、问卷反馈与效果分析闭环机制,不断提升传播实效与群众满意度。

融入日常生活,做到润物无声。推动理论宣讲向日常生活场景延伸,实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传播效果。在公交车和地铁上设置“强国车厢”,滚动播放理论宣讲短视频;在广场、公园制作摆放“习语金句”展板,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在社区组织“理论茶话会”,通过喝茶聊天谈体会、话发展,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和“身边事”,让党的声音更有温度、更能入心。

(编辑:孙进军)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