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吹响文艺号角 抒写时代史诗

发表时间:2025-09-02 来源:2025年第9期《党建》杂志

张 政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彰显时代精神,最能引领时代风尚。时代大潮越是汹涌澎湃,文艺号角越是激昂嘹亮。抗日战争时期,无数文艺工作者奋不顾身投入抗日救国历史洪流之中,用生命和艺术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壮怀激烈的战歌,为拯救民族危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总结抗战文艺的历史经验,大力弘扬文艺为时代放歌、为人民创作的优良传统,坚守初心,鉴往知来,继续奋斗,自觉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神圣使命。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文艺事业的正确方向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文艺肩负起“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在党的领导下,一大批文艺社团和机构相继成立。193611,在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成立中国文艺协会,以弘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为己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立各类文艺社团达100多个。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这些文艺团体积极开展抗战文艺活动,为动员群众、打击日寇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文艺路线和方针政策。19425月,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等原则问题,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历史篇章,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两次出席全国文代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此外多次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致信回信、作出指示批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文艺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化了党对文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又一座熠熠生辉的里程碑。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前沿阵地和雄兵劲旅,肩负着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繁荣创作、服务人民的重要职责。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党所指明的文艺发展方向和道路是我国文艺事业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和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党领导的文艺发展道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始终是文艺界和文联系统的重要政治任务。中国文联必须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健全完善习近平文化思想常态化长效化学习机制,制定落实《中国文联学习研究宣传阐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五年工作规划(20222026)》《全国文联系统文艺人才和文艺管理干部培训规划(20232027)》,不断增强研究阐释的体系化学理化,提升教育培训的精准度实效性,进一步发挥文联组织的广泛动员力、专业引领力、行业影响力,通过教育培训、采风创作、汇演评奖、理论评论、志愿服务、对外交流等各方面务实举措,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文艺界和文联系统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二、推动精品创作,奏响文艺奋进的时代强音

优秀文艺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记,承载着特定历史阶段的情感共鸣、思想脉动与价值追求。80多年前,抗战文艺以穿透硝烟的声声号角激发民族精神、昭示胜利曙光,将四万万同胞的心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化作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小二黑结婚》《荷花淀》等文学作品,《兄妹开荒》《放下你的鞭子》《白毛女》等戏剧作品,《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愚公移山》《怒吼吧!中国》等美术作品,取材抗战现实,回应救亡呼声,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讴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发挥了动员民众、鼓舞斗志的现实作用,更以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传诸后世、永载史册,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文艺从社会进步中汲取力量,在守正创新中展现担当作为。电视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等充分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奋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重大主题雕塑工程等集中展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恢宏进程;越剧《钱塘里》、秦腔《花儿声声》或展现现代都市人的善念善举,或描绘搬迁移民的坚韧与情感;影片《我不是药神》聚焦“高价药”“医保政策”等民生问题,《第二十条》以司法实践为主题弘扬法治精神;电视剧《山海情》《大山的女儿》等倾情书写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人世间》展现了普通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跌宕起伏与酸甜苦辣,《山花烂漫时》讲述基层优秀共产党员毕生奉献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感人故事;等等。这些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生动描绘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和共鸣。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艺术家自觉融入时代的力度、真切认知时代的深度、倾情书写时代的广度,决定了作品的艺术高度和情感温度。推动创作生产更多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文联工作的职责所在、关键所在。中国文联要持续推进文艺创作评奖汇演机制改革,统筹调动各级文联资源和优势,激发联动效应,形成文联组织推动文艺创作的有效合力。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举办戏剧专场晚会、主题影片展映、大型音乐会、专题美术作品展览、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作品网络展播等,引领广大艺术家走进新时代、感悟新时代,让场景里的新时代激发艺术家抒写时代的灵感和才情,不断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作。

 

三、培育骨干力量,锻造文艺发展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文艺事业的“第一资源”和重要根基。抗日战争时期,作家丁玲、茅盾、周立波、刘白羽等,诗人何其芳、艾青,画家华君武、江丰、蔡若虹、王式廓,作曲家冼星海、贺绿汀、吕骥,剧作家张庚、沙可夫、贺敬之,电影艺术家吴印咸、徐肖冰、袁牧之、程默等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为延安的文艺大军注入了新鲜血液。据统计,抗战开始后到达延安的知识分子共4万余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文艺工作者。19384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至194511月,共招收学员685人,各类中短期培训班学员近千人,为抗战输送了大量优秀文艺人才,被誉为“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导下,鲁艺以文艺为武器,坚持“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开展艺术运动,既锻造了文化抗战的中坚力量,也为新中国文艺事业奠定了人才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人才培养,明确要求“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测算,广义的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约2789万人,狭义的文艺从业者大约1350万人,为文艺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储备。目前,中国文联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国家级会员约15万人,省市县级会员共计460余万人,构成了我国文艺事业的骨干力量。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时代是文艺人才成长的广阔舞台,只有尊重文艺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文学家艺术家才能像泉水般奔涌而出。中国文联要聚焦“做人的工作”这一任务,坚持目中有“人”,尊重文艺家成长规律,以创作育人才、以项目带人才、以评奖推人才、以阵地托人才,进一步延伸工作手臂,加大组织吸纳和行业引领力度,让新文艺群体和青年人才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强化与高等院校的广泛深度合作,探索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的新思路新举措,涵养积极、活跃、健康的行业生态,不断壮大适应新时代新征程要求的文艺人才队伍。

 

四、加强以艺通心,讲好文艺交流的中国故事

以艺通心,更能沟通世界。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对外文艺交流的特殊“窗口”,接待过许多国际友人,通过他们的文字、影像和口述,向世界讲述中国抗日军民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苏联导演罗曼·卡尔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在战斗中》,美国摄影师霍尔多·汉森等拍摄《白毛女》演出场景等照片,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中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无不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了中国抗战的艰难与决心,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道义支持和援助。

新时代的文艺更需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与时俱进做好对外民间文化交流工作。近年来,中国文联持续举办“今日中国”艺术周、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等各类国际展览展演活动,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国际艺术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国际剧协、国际音乐理事会、国际魔术联盟等国际文艺组织事务,为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文明互学互鉴发挥了积极作用。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文艺作品能够最直观生动地展现各种文明的艺术之美和文化之力,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中国文联要继承党领导对外文化交流的宝贵经验,自觉融入外交外宣大局,将中国丰富的优秀文艺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推向世界。认真研究对外交流的传播语境、文化背景、受众审美需求,充分挖掘资源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国际主流文艺组织、知名艺术家的深度合作,提高文艺奖项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拓宽艺术国际化交流渠道,精准传播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的优秀作品,让国际社会通过审美的方式,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秘诀,感受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作者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责任编辑:冯静)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