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发表时间:2025-09-02 来源:2025年第9期《党建》杂志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20209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要重温抗战历史,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不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国共产党以正确战略策略筑牢胜利基石,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与策略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世界、变革实践、推动历史发展的有力武器。”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先后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回答了决定抗日战争成败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

在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以深远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基于中国实际制定调整抗日战争的战略和策略,明确提出并坚决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面对“亡国论”制造的恐慌与“速胜论”滋生的轻敌情绪,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系统剖析中日双方国力、战争性质、国际环境等要素,创造性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战略论断,实现了对全国军民的政治动员与战略整合,科学预见“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战略规划。在党的正确战略策略指导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协同推进,八路军、新四军依托群众基础开展“麻雀战”“地雷战”等游击作战,成为牵制日军的关键力量,百团大战更是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时振奋了全国人民的信心。从开辟敌后战场牵制日军主力,再到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构筑战略大后方,党始终以全局视野把握抗战规律,指引全国军民最大限度地动员、武装起来,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战略规划与战术指导,指引着抗战胜利的方向,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石。

 

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凝聚全民族抗战的磅礴伟力

团结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过程中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毅然肩负起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战的神圣使命,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伟力。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与组织者。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击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成为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积极推动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整合。1932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19358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又称“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思想基础。1935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全面抗战路线正式形成。1937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一系列重大决策与主动作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先的责任担当,为全民族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的引领下,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深入开展游击战争,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为部队提供情报、运送物资、救助伤员,形成了全民皆兵、全民抗战的生动局面。同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抗战建言献策、捐款捐物。海外侨胞更是心系祖国,纷纷慷慨解囊、组织募捐活动,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支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的洪流席卷全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升华为全民族抗战的自觉行动,汇聚成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定不移实施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中国人民投身抗战洪流,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奋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这一历史规律,通过系统化的宣传教育与组织动员机制,将分散的民众力量汇聚成强大合力。在农村,宣传队员深入田间,以通俗语言向农民讲述抗战形势与日军罪行,动员其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在城市,党组织借助报纸、广播等媒体宣传英雄事迹,号召各界人士贡献力量。宣传工作如火炬般点燃民众抗战热情,吸引更多人投身抗战。中国共产党还通过建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引领群众参与抗战。1940年前后,仅晋察冀边区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就达10万余人;仅1943年一年,山东根据地的妇救会就完成缝制军鞋150万余双、军装50万余套。这些群众组织虽然所属群体分工不同,但共同构建起“生产自救—后勤支援—兵员输送”的动员链条,为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

在充分动员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的同时,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与艰巨的抗战任务,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自身建设,着重从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锻造队伍,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思想建设上,我们党通过党内教育强化为人民而奋斗的使命认知,使党内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认同。在组织建设上,我们党在敌后根据地通过政策宣导、资源整合与群众动员等,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复杂环境中、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有效贯彻。在作风建设上,我们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通过“三三制”政权建设、减租减息政策等实践深化党群、干群关系。在中国共产党强大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吸引感召下,无数中华儿女以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汹涌澎湃的抗战意志,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绝续的伟大斗争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伟大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争取胜利为坚定目标,始终战斗在最前线,成为扭转战局、赢得胜利的核心力量。

七七事变后,八路军、新四军以“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完全肃清,誓不回家”的决心开赴抗日前线。从正面战场上看,八路军初期配合国民党军保卫忻口、太原,取得平型关、阳明堡等战斗的胜利。太原沦陷后,面对国民党军的溃退,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华北人民共存亡”,挺进华北日本占领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从敌后战场上看,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与“主力军地方化”,地方武装、游击队、民兵、自卫队与主力部队相互配合、灵活作战,迫使日军将战略重心转向巩固占领区,极大削弱了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能力。我们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游击队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形成战略夹击态势,逐渐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从战斗成效上看,平型关大捷作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个大胜利,一举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毙伤和俘虏日伪军4万余人,极大提振了全国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抗日根据地作为重要的战略支点,在日军“囚笼政策”下成为民族独立的策源地。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铭记历史、感恩奋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努力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执笔人:洪向华、夏雪)

(责任编辑:王孟秋)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