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让红色场馆成为永放光芒的“精神灯塔”

发表时间:2025-09-02 来源:2025年第9期《党建》杂志

沈绎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调研时多次来到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是中国共产党梦想启航的地方;中共一大纪念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承担着缅怀先烈、记录历史、教育后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纪念馆以“成为展现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第一窗口、人民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为愿景,以建设“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资源的保护和呈现高地、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和阐述高地、中国共产党创建故事的讲述和传播高地”为使命,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上发挥出重要作用。

 

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

 

深化内涵挖掘,让红色场馆的红色记忆更加深刻

红色场馆收藏的不只是文物,更是可触摸的历史记忆、可感知的精神力量。中共一大纪念馆深入保护、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在保护修缮文物、挖掘文物细节、梳理历史脉络的过程中唤醒红色记忆、诠释当代价值,让红色场馆既保留历史印记,又饱含情感温度。

加强保护传承,从保护修缮中激发活力。中共一大纪念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的殷殷嘱托,启动实施中共一大会址(含博文女校)保护修缮工程。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采用原材料、保持原形制,运用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恢复文物的历史原貌,保证了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25周年之际,启动开展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以下简称“周公馆”)修缮和展陈改造工程。20247月,修复后的周公馆惊艳亮相,旧貌换新颜。启动开展国家文物局“中共一大纪念馆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利用”项目,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建模等技术手段进一步保护好、修复好历史文物,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推动史料研究,从文物细节中挖掘故事。中共一大纪念馆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鲜活的历史记忆,其背后的细节亦蕴含着令人动容的历史故事。比如,纪念馆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陈望道的生平经历、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时代背景等信息,再依托多媒体装置、互动屏幕等先进设备,最终以“文物实物+图文介绍+短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向观众生动讲述了陈望道那段“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历史故事。

提炼时代价值,从历史脉络中把握传承。2021年以来,中共一大纪念馆不断丰富展陈形式,在基本陈列“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以下简称“‘伟大的开端’”)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热的血——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文物史料专题展”“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精品文物展”等主题展览,从历史脉络中不断解锁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比如,“伟大的开端”第五部分“砥砺前行 光辉历程”,通过历史纵深与当代实践的双重叙事,加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的具体数据,采取新旧照片对比、制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频等手段,直观呈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与毅力。

 

创新表达方式,让红色场馆的故事入脑入心

中共一大纪念馆坚持把红色故事讲述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使观众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共鸣”,让历史记忆生动鲜活、可触可感,让革命精神真正走进广大群众心里。

打造沉浸式场景,让观众“走进故事里”。中共一大纪念馆依托“声光电”技术手段,营造出贴近历史原貌的观展环境,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拉近了观众与红色故事间的心理距离,帮助他们沉浸式感悟历史的温度与力量。比如,精心打造“数字一大·初心之旅”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项目,观众只要穿戴上VR设备,即可“穿越”回20世纪初的上海,重走初心之路,见证中共一大的召开,真切感受革命先辈的豪情壮志。

善用年轻化表达,让故事“打动Z世代”。中共一大纪念馆紧紧抓住青年群体,通过Z世代话语表达方式,创新展示红色文化,使历史从“教科书上的符号”变为可感知、可互动、可分享的鲜活体验,从而实现对年轻群体的有效触达。比如,以贴近年轻人审美方式、叙事方式为原则,推出情景党课《庶民的胜利》、实景沉浸式戏剧《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开展“新青年读书荟”等活动。在2025年“七一”建党纪念日当天,联合解放日报社、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通过联合创排的方式,在周公馆草坪上讲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周公馆风云录”沉浸式主题党课,受到许多年轻观众的热烈欢迎。

构建数字化矩阵,让传播“打破时空界限”。中共一大纪念馆以微信、微博为基础,以抖音、B站、人民号、视频号等为外延,组成一大融媒体矩阵。持续重点打造“一大直播”品牌,2024年,联合主流官方媒体先后推出龙年春节沉浸式展览纯享、5·18国际博物馆日专场直播、周公馆开馆直播等11场直播活动,吸引众多观众相聚云端,“走进”一大会址、学习党史国史。推出“数字一大”小程序,结合智慧漫游、AR扫描、XR观展等技术,让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感受革命文物的魅力,还可以在专题岛内解锁互动玩法,收集设计感满满的数字藏品。

 

观众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尾厅,留下“签言万语”,表达对党的热爱与祝愿。中共一大纪念馆供图

 

丰富教育形式,用好用活红色场馆资源

讲好红色故事不是“一家之事”,传承好红色基因也不能“单打独斗”。中共一大纪念馆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打破部门壁垒、区域界限,推动红色场馆与教育、文旅等领域实现互动融合,成为思政教育的“活课堂”、文旅融合的“新地标”。

构建馆校共育体系,让故事融入日常教学。中共一大纪念馆积极推动红色场馆与学校教育融合,让红色故事成为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之一,纪念馆积极推进馆校合作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馆校共育体系,通过举办“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革命文物进课堂、“走进光荣之城”上海青少年项目化媒介素养教育、“树德有为 雏鹰少年”红色思政服务系列项目等教育品牌活动,将红色故事巧妙融入学校日常教学,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实地采访调研中感悟信仰之力。

推进文旅产业融合,让故事融入生活场景。中共一大纪念馆打破红色场馆边界,通过空间延伸、场景再造实现体验升级:将红色场馆内的文物、展板上的文字,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共鸣的生活场景,推动红色故事走出场馆,融入城市肌理。2021年以来,纪念馆推出“一大文创”系列产品,努力打造“带得走的红色文化符号”;探索建设“一大研学”等品牌,创新推出“初心号”红色巴士、电影主题课堂、红色文旅城市漫步等不同形式的“红色+”文旅项目;配合开展2025“红色印记”上海城市红色寻访等活动,全方位展现上海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助力上海建设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加强社会力量协同,让故事讲述形成合力。社群力量就像毛细血管,能将红色故事从场馆输送到街头巷尾。中共一大纪念馆特别组建起一支由来自社区、军营、企业、学校等的志愿者组成的“党的诞生地”讲解员队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中共一大的召开过程及其深远意义,让群众更好了解红色历史、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配备涵盖7种语言的语音导览设备,高质量完成外宾和外国团组的接待讲解任务,用心用情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此外,在场馆尾厅,专门打造出一面留言墙,在山脉绵延的背景板上,一批批参观者留下“签言万语”,展现着一颗颗炽热的爱党爱国之心。

(作者单位:中共一大纪念馆)

(责任编辑:王碧薇)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