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山东抗日根据地如何加强作风建设

发表时间:2025-09-02 来源:2025年第9期《党建》杂志

刘占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抗战时期,我们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弘扬革命精神,发扬优良作风,涵育淳朴民风,铸就了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以党和人民军队的强大正能量凝聚起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磅礴力量。“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山东抗日根据地加强作风建设的生动实践对进一步纯洁党的作风、弘扬时代新风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心为民 不怕牺牲

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山东八路军部队每当搞到粮食,宁愿自己饿肚子,也先让群众吃。鲁中第一军分区十团的一个班,有一天分到了12两(旧制,1斤为16两)带皮的花生饼,大家推来让去谁也不肯吃,最后送给了房东老大娘。采野菜时,八路军战士往往忍着劳累自发跑到远处的山上去采,把附近的野菜留给群众。每打下一个据点,缴获了敌人的粮食,总是先救济群众。19421123日傍晚,八路军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的10名战士路过马石山,得知数千名群众被日军围困于此、身陷绝境,战士们毅然决定留下来解救被困群众。两次安全转移部分群众后,战士们再次潜入敌人的包围圈,这时敌人发现了他们,为了给群众争取更多的转移时间,战士们顽强战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像“马石山十勇士”这样为了保护群众而舍生忘死的英雄群体、英模人物不胜枚举。1944124日(除夕)拂晓,日伪军500余人突然“扫荡”临沭县朱村一带,为了保护老百姓,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三营八连的24名战士在激战中英勇牺牲,村民则无一人受伤,这支部队也因此被誉为“钢八连”。从此,朱村有了一个传承至今的年俗:大年初一早上,第一碗过年饺子先敬烈士、后敬祖先。

在党的感召下,山东儿女踊跃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场面随处可见。在反“扫荡”斗争中,老百姓把军需物资藏在自己家中、山洞里,使敌人难以搜查到。有的以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作掩护,机智地支走敌人,保证了八路军伤病员的安全,但许多人也因此被敌人烧了房子、献出了生命。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仅沂蒙地区就有4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沂南县东辛庄的女共产党员王换于为解决八路军将士的后顾之忧,于1939年创办战时托儿所,主动承担哺育、照看八路军将士幼子和部分革命烈士遗孤的重担。为了不让烈士断根,王换于全家全力掩护这些孩子,把仅有的粮食让给他们,两个儿媳也把奶水省下给托儿所年幼的孩子。王换于的4个孙子先后夭折,而托儿所的几十个孩子无一伤亡。王换于也因此被誉为“沂蒙母亲”。抗战后期,日军方面感叹:中共领导的根据地“达到所谓军民一致的状态”,“日本望尘莫及”。

 

力戒虚浮 深入调研

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环节。

抗战期间,由于山东党内一时存在着“工作作风虚浮、不实际、不深入”等问题,布置反“扫荡”工作粗枝大叶,根据地在1941年冬的大“扫荡”中遭受了严重损失。1942年,按照中央要求,山东分局和省战工会(省政府前身)在全省各级建立调查研究机关,开展了系统深入的调研,全面了解掌握敌、友、我各方面情况,力求做到知己知彼。

据鲁南专署专员于化琪回忆,1942年鲁南大旱,党政军民缺衣少食,生活极端困苦。在研究解决办法无果的情况下,他们进行调研、问计于民。后来,采取一位老大爷提出的禁止花生外运、榨油换粮的办法,解决了粮食问题,渡过了难关。

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组织转变作风、深入群众、重视调研,结合实际完整、准确、富有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政策,后来被毛泽东称为“执行中央十大政策的模范”。广大群众从党的政策中得到了实惠、明白了革命道理,认识到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都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很多群众说:“再不交(救国)粮就太没有良心了,咱过得谁的日子呢?”群众在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支援自己的队伍。有的群众把家中仅有的换油盐的鸡蛋一个不留地拿出来,有的把正在下蛋的母鸡杀了煮熟送给八路军伤员,还有的把整猪整羊送给部队。正是因为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优良作风。

抗战时期,为了改善经济、减轻群众负担,山东抗日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此,各级党委实行首长负责制,领导同志纷纷走出机关,到生产一线动手实践。山东分局书记罗荣桓身患严重肾病甚至尿血,仍率领大家挖盐田。种地需要大量肥料,沭水县县长王子虹带头背起大粪筐,走到哪拾到哪。一位老农说:“有谁以前看见过这样的官?从前,当官的闻的是他们姨太太的香水味,怎能闻这鲜大粪呢?”西方记者爱泼斯坦感慨地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官员,也没有人见到过这样的情景。”在党员干部模范带头和党政军群各级机关示范带动下,通过学习先进模范、组织生产竞赛、开展劳动互助,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学一起掀起生产热潮,加上抗战后期货币斗争取得全面胜利和外贸管理的成功,党领导人民把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成为各个解放区中最富庶的地区,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了节约,山东抗日根据地要求“彻底消灭浪费现象”,“做到不浪费一粒米、一文钱、一缕布”,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以1942年为例,整个根据地全年节约2000多万元,经费开支较上年减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1942年夏,山东旱灾严重,加之敌人抢粮,粮食价格飞涨。为克服粮荒,省战工会明令开展节粮运动。1943年,春荒同样严重,为救济广大百姓,根据地要求党政军机关从上到下各级均厉行节约,每人每日最少节约粮食一两至二两,每天多办公一小时,每晚节省一小时的灯油,不开不必要的会议,节省会餐费用。由于发展生产、厉行节约,到1944年,工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加上实行精兵简政等政策,群众的田赋负担大大减轻,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和干部用自己的“紧日子”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日子”。

 

沂蒙干部学院内“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主题雕塑。孔杰摄

 

严格执纪 以纪正风

抓作风必须严纪律。党的纪律是党的生命线,党纪越严,越有助于党性的锻炼和提升,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

抗战时期,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山东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设铁的模范军队。19436月,山东军区、一一五师作出《关于拥政爱民的决定》,要求每一个指战员、政工人员都必须深刻理解与具体遵行。《决定》提出“军队不但要以平等民主精神对待人民,而且把人民当作自己的母亲”,爱护人民要“象爱护自己的肌肉皮肤一样”,“爱护人民一针一线、一草一木的利益”。当年12月,山东分局、山东军区政治部颁布《山东八路军拥政爱民公约》,规定“不拿群众东西,不让马啃树皮,把老百姓利益当做自己利益”,“借东西要解释,用了要还,坏了要赔,住房子要商量,顾到对方需要”,“不妨害老百姓生产,按时帮助耕种、锄地、收割”,等等。八路军干部战士帮助群众收麦子,严守纪律、不接受群众的任何报酬,群众过意不去,偷偷把煮熟的鸡蛋和买来的烟卷放到战士的兜里,但战士们又都原封不动地送还群众。

根据中央指示,194312月,山东分局、山东军区政治部发出《关于一九四四年拥军与拥政爱民工作指示》,山东军区各部队认真落实指示精神,在深入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纪律大检查。各部队派出大批人员到驻地和活动过的主要地区挨村逐户地进行群众纪律回访,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清理旧案,进行赔偿和道歉。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军区共回访检查村庄1000余个,向群众赔偿1000余万元,地方干部群众对人民军队的做法深为感动。1944120日,山东军区直属队召开军政、军民座谈会。一位部队代表发言时,表扬了到会的一位老人,说他为了拥军把自己的大房子让给部队住,而自己一家三代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子里。罗荣桓听后立即指出这是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并作自我批评,说对工作人员教育不够,没有很好地关心群众利益,要求管理科的同志立即想办法把房子腾出来。老人亲眼看到罗荣桓处理这件事的全过程,激动地握住罗荣桓的双手说:“我活到这么大年纪,还从未见过你们这样的仁义之师。八路军真可谓‘天下第一军’!”

 (作者单位:沂蒙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武淳)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