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感:让简牍“活”起来 让文脉传下去
翟兴波 陶忠辉 王 欣
八万里大楚雄风,三千年梦泽古韵。
云梦古泽,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考古探铲曾在这里唤醒沉睡的密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医记录、最早的刑侦文书、最早的环保法令、最早的个人年谱……一枚枚秦汉简牍的发现,为云梦赢得了“秦简圣地”“简牍之乡”的美誉。
2024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他详细听取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介绍,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使命催征,实干作答。孝感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持守正创新、强化历史主动,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挖掘简牍文物蕴含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实践价值,着力打造有世界影响的简牍研究高地。
为国护宝,“国家信史”穿越千年
云梦在楚秦时期是南北交融的战略要地、区域中心,见证了山河一统,因此先后出土多批次重要简牍。简牍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启纸质的写本和刻本文献,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要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
步入“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展厅,多项“首次”与“之最”在一张张老照片的映衬下,彰显出云梦在中国考古史上的独特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云梦先后出土了8批次、3500余枚秦汉简牍,如睡虎地秦墓中的木牍家书、郑家湖墓地的“中华第一长文觚”、龙岗墓群的禁苑管理条文等,它们既是中国古代成文法体系的活态标本,亦是解构秦汉市井肌理的“百科全书”,为研究楚秦汉嬗递、秦汉大一统进程中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云梦发展,最大的特色在文化、最大的责任在文化、最大的机遇也在文化。”云梦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博物馆负责人周军霞介绍,云梦县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工作方针,持续加强文物保护。
2021年郑家湖墓地的发掘,是当地边发掘边保护、边修复边研究的典范。按照惯例,发掘的文物会运至省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等地修复,但长途搬运易损坏文物。孝感市积极争取,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云梦郑家湖考古队、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云梦工作站相继成立,就地开展脱水、修复等工作。
目前,云梦县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9件(套)。近年来,云梦县大力加强馆藏简牍文物研究,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建立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常态化工作机制。
竹木无言,文字有情。随着释读和研究工作的深入,简牍中蕴藏的赋税、户籍、法律、屯田、书信等文化密码不断被破译,那些沉淀在字里行间的古代智慧和人间烟火,穿过岁月的长河,为人们展现真实而丰盈的历史。
科技赋能,云梦秦简“活”在当下
“未来的你们好,我是2000多年前大秦帝国的‘喜’。”在云梦县博物馆,上海游客李德清轻点屏幕,秦国小吏“喜”的形象便跃然而出,通过AR技术向她和老伴儿讲解秦朝律法。
2023年,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以“实地寻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的创新形式,让简牍走出学术深闺。其中《云梦睡虎地秦简》一集播出后,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2019年,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联合开展云梦睡虎地出土人骨综合研究课题,运用同位素测定、古DNA检测、3D打印等科技手段,对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主人“喜”进行了系统研究,成功复原了“喜”的3D头像。节目中,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首次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公布。
2022年以来,云梦县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实施博物馆展陈提升工程,新设“文物魔墙”、多媒体动画讲解、3D互动体验区等;推出“云梦密码”线上解谜游戏,累计吸引50万用户通过破解简牍符号通关;升级博物馆安防系统,运用红外双鉴探测器和玻璃破碎探测报警器等,为千年简牍罩上智能“金钟罩”。
今年5月,云梦县博物馆推出以简牍文化为主题的文博展,首次公开展出睡虎地秦简《编年记》高清复原卷,运用3D全息投影技术再现秦代律令书写场景,配合智能语音讲解系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2000多年前的法治文明。携手湖北联通推出“时光门”文博AI一体机,以秦始皇、芈月等历史人物原型设计数字人形象,通过搭载的高分辨率摄像头,将游客的形象与所选古装造型以及云梦简牍文化相关的背景场景相结合,打造数字文旅消费新场景。
“看,这个冰箱贴就是刚才‘剧本游’里介绍过的秦简!”云梦县博物馆的文创商店里,游客围在秦简冰箱贴、“秦人游湖”音乐盒等文创产品前,回味着刚刚结束的“剧本游”。
游客口中的“剧本游”是由武汉某传媒公司设计的《秦简圣地》。扫描馆内二维码后,数字人“喜”便出现在手机里,用互动游戏的方式引导游客到各个展位前,一步步揭秘简牍的故事。馆内《古泽风华》《奇光异彩》漆器专题“剧本游”及文创产品上线后,高峰时期有1200多人同时体验。
云梦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李涛介绍,如今,AR虚拟导览、全息文物复原、VR考古模拟等交互技术,以及动态沙盘展示城市变迁、数字人剧场还原历史场景、LED壁画智能变换光影等创新形式,为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更多现代解决方案。这些先进技术既坚持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又让简牍等文物在数字化手段的推动下更加鲜活可触。
游客在参观云梦县博物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摄
汲古润今,简牍文化焕发新生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简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孝感,一批批简牍文化守护人正躬身实践,积极挖掘简牍的多重价值,并努力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传播推广,使长时间沉睡于历史尘土中的简牍不仅得以重见天日,而且以生动鲜活的形象呈现在大众视野。
书法爱好者褚智泉发现,很多书籍里的简牍照片很小,字迹模糊不清,难以品读原文;市面上虽有放大图版本,但又不全面。他历时5个月,找来与睡虎地秦墓竹简相关的5个版本的专业书籍,将1155枚秦简内容逐一比对,整理出带释文的睡虎地秦简全套放大图版资料,并将研究成果提供给中国书法家协会,助力《新中国新发现书法大系:云梦秦简》系列书籍出版发行。云梦县政协常委刘俊明13年如一日深耕《睡虎地讲堂》,带领志愿者开展230余场公益宣讲,将秦简中的《为吏之道》转化为廉政教育课程。
梦泽影戏馆里,鼓点嗒嗒,掌声连连。正在上演的皮影小品《秦律戏中戏》,根据睡虎地秦简中的《秦律十八种·田律》改编而成,台词诙谐,令游客忍俊不禁。
“《田律》中‘春禁伐木’‘夏禁烧草’等条文,与现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一脉相承,前不久它还‘出差’海外,亮相日本大阪世博会!”76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云梦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秦礼刚感叹,“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今年年初,由孝感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纪委等牵头,来自孝感市委党校、云梦县委党校等部门20多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开展集中研讨,深入挖掘云梦简牍中蕴含的法律文化精华、廉政文化基因,历时1个多月打造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4+6特色课程体系,搭建16个“博物馆+”现场教学点,培训省内外学员4000余人次。
云梦县创新打造云梦简牍文化廉洁教育馆,将秦律和简牍记载的正反典型案例与党纪国法重点条款相关联、相对应,通过古今对照、借古鉴今,让党员干部在欣赏简牍文物的同时,深入思考简牍文化蕴含的廉洁理念,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廉养分”。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不断创新。从云梦秦简的律法智慧到当代廉政建设,从《田律》的生态智慧到现代环保理念,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基因在实践中的创造性转化,更是中华文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永恒魅力。
一简一牍处,往事越千年。一枚枚小小的简牍,如同一颗颗璀璨星辰,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星河。这些承载着先民智慧的“国家信史”,让泱泱中华文明更真切、更鲜活。如今,简牍中蕴藏的文化密码不断被破译,人们可以从中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历史依据,更可从中深切感悟文化归属与自信。
(作者单位:湖北日报社)
(责任编辑: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