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深刻认识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发表时间:2025-07-31 来源:2025年第8期《党建》杂志

乔文娟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强国伟大事业,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了科学家精神,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要深刻认识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深怀爱党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科学研究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作为科研实践主体的科技工作者,其科研实践活动离不开与其所处社会的联系。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那就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始终秉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主动投身到国家最需要的科技领域。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心怀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作出重大贡献,钱学森、郭永怀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以及在新时代受到国家表彰的科学家袁隆平、黄旭华、黄大年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发扬以爱国主义为鲜明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坚持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价值导向,以科技创新服务祖国和人民,让科研成果不断惠及民生福祉,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探究真理、发现规律的过程,创新是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科学研究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面对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使命与任务,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科技创新前沿领域,主动探索未知边界,在“卡脖子”技术领域持续攻坚;要敢为人先,把握大势、抢占先机,勇于突破思维定式,敢于质疑现有理论,不盲目崇拜权威,以首创精神重构研究框架,多出高水平的原创科研成果。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要“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严谨治学为根基,不断追求真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在科研工作中严谨务实、认真求证,彰显了严谨治学的宝贵品质。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积极发扬科学理性精神,以“求实”之心探索科学规律、仔细验证各项假设,坚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直面研究中的矛盾与困境,拒绝任何形式的学术造假与数据修饰等,坚定探求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要以“严谨”之态开展科学研究,以“锱铢必较”的态度深耕细作,在“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服务于国家事业发展的科研成果。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崇高精神与宝贵品质。科学研究的道路漫长且艰辛,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需要历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接续奋斗。为中华之崛起、为民族之复兴,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淡泊名利甚至长年隐姓埋名,专注于自己的科学研究领域,将毕生心血倾注于破解科学难题,彰显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和“十年磨一剑”的韧性。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与担当,坚守科学研究工作初心,心无旁骛投入科学研究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摒弃急功近利心态,不受外界干扰,不为眼前利益、短期效益所迷惑,注重长期发展和积累,努力取得具有长远价值的科研成果。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要攻坚克难、集智攻关”,“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当前,科学研究越来越体现出综合、系统、集成的显著特征。现代科技难题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其复杂性远超单一学科的知识边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日益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早已不再是“单打独斗”的“独角戏”,多学科相互协同、各领域科技工作者集智攻关,充分整合各方专业优势,发挥协同效应,成为新形势下推动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与显著趋势。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积极发扬协同精神,坚持开放包容、凝聚共识,打破学科壁垒,以宽广视野看到其他领域与自己研究领域的内在联系。要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从多维角度洞见问题本质,集中众人智慧攻克科研难题,通过跨界融合实现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广大院士不仅要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科学研究贵在薪火相传,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优秀科研工作者的培养离不开引路人的帮助与指导,这既包括专业知识的倾囊相授,也包括创新思维的培养锻炼,还包括学术品格的言传身教。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是科学研究工作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育人精神,甘为人梯,言传身教,积极搭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平台,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要坚持开放包容,鼓励试错与突破,尊重差异化发展,培养具有独创思维的优秀科研人才。要践行学术规范,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学术精神。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赵瑞熙)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