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打响“四大文化”品牌 焕发千年商都风采

发表时间:2025-07-31 来源:2025年第8期《党建》杂志

广东省广州市委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000多年前,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多年前,也是在这里首先蹚出来一条经济特区建设之路。千百年岁月沧桑、一代代人接续奋斗,铸就了广州独具一格的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特质底蕴。近年来,广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打响“四大文化”品牌,让千年商都不断焕发新时代风采。

 

打响红色文化品牌,擦亮英雄之城底色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广州成为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中共三大奠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基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将革命力量播撒到全国;广州起义的发起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反击。《广州市革命文物名录》载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22处,红色文化深深根植城市血脉。广州市用好用活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广泛汇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开展“英雄花开英雄城”系列活动。鲜红的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被誉为“英雄花”。2023年以来,广州市坚持每年开展“英雄花开英雄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设计推出“红棉之旅”“红棉研习”“红棉舞台”等12个主题,带动、指导和支持基层单位依托各自优势开展旅游研学、文艺展演、主题宣讲等活动,引导全民“赏英雄花、游英雄城、传英雄志、弘英雄气”,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文化品牌IP

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广州市依托全市革命文物资源,发布“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名录,通过加强遗址保护、丰富展陈内容、举办主题活动等,为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阵地和鲜活教材。越秀区作为全市红色资源最富集的区,率先实行馆校共建全覆盖,协调3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场馆与全区79所学校结对共建成为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绘制“红色教育地图”、推出“红色公交”,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

深化红色文化研究阐释。为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广州市统筹全市社科力量,深入开展以中共三大和大革命运动为重点的红色文化研究,成立中共三大研究中心,编纂完成《中国共产党与大革命丛书》《中共三大历史文献资料汇编》《中共三大历史图录》等重要文献资料,召开“纪念中共三大召开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红色广州历史传承与新时代精神风尚”等学术会议,与井冈山、延安、龙岩等革命老区城市开展交流合作,携手打造红色文化名片。

 

打响岭南文化品牌,赓续城市历史文脉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广州有着22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南越王墓出土的10000多件文物,映射出西汉时期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的13个历史时期文化层,垒起城市发展的无字史书。粤剧、古琴等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三雕一彩一绣”、龙舟、舞狮等民间艺术蜚声海内外。广州市大力推动岭南文化创新发展,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多重魅力。

率先建立“考古前置”机制。2013年,广州市在国内率先建立“先考古、后出让”工作机制,统筹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有效避免了城市建设对文物造成的破坏。10余年来,累计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2800余宗,出土重要文物标本2.6万余件(套)。陆续发现墨依山、金兰寺、陂头岭、莲花书院、南石头监狱遗址等一批重要考古成果,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获评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以考古成果有力推进岭南文明探源工程。

用“绣花”功夫留住城市记忆。广州市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在城市更新中以“绣花”功夫保留老城肌理,植入特色文旅功能,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永庆坊经过三期微改造,重现西关民俗及水乡文化,打造成为集旅游、文化、娱乐、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昔日破旧老街现已蝶变成网红地标。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文冲村幸福里通过原地修缮方式,最大程度保留35处古建筑历史风貌,同时引入非遗文化体验等多种业态,成为老城新生的经典案例。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广州市着眼彰显历史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编纂《广州大典》,编修《广州文物志》(第三版),出版推介《带你读懂广州“五脉”丛书》,推进“三史”丛书编撰工作,帮助人们读懂历史文化里的广州。出台《广州市文物活化利用促进办法》,推动不同权属文物向公众开放,依托丰富文博资源举办特色展览,切实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在保留庙宇、祠堂等文物建筑原有文化功能的同时,赋予村史馆、议事堂、阅览室等新功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广州市连续三年举办“英雄花开英雄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打响海丝文化品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唐代从广州启航、全长14000公里的“广州通海夷道”直抵波斯湾、东非,是16世纪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广州这座享誉全球的“东方港市”,也是世界上2000多年来唯一从未关闭过的对外通商口岸,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长期对外贸易往来中,广州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广州市深入挖掘海丝文化价值内涵,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交往,让世界了解广州,让广州走向世界。

开展海丝文化申遗保护。出台《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规定》,加大对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光孝寺、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南海神庙及古码头遗址等海丝文化史迹的保护活化力度。牵头会同南京、宁波、上海等34个城市组成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成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联合研究基地。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海丝沿线国家城市展开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海丝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办好主场文化交流活动。广州市充分发挥“两个重要窗口”功能,勇担新时代对外文化交流交往使命,连续承办5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先后举办从都国际论坛、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6届年会等重大主场交流活动,立足广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蓬勃生机。

推动文化精粹扬帆出海。广州市高标准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赴欧洲、中亚举办“魅力广州—文化交流行”等活动,推动广彩、广绣、骑楼、醒狮等岭南文化精粹走向海外。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在意大利巡演赢得赞誉,中法合拍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亮相法国中国电影节。

 

打响创新文化品牌,激发改革发展活力

广州人自古就富有拼搏和创新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勇担历史重任,1957年创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成为“中国第一展”。改革开放时期,第一批个体户、最早开办的“三资”企业、首家五星级酒店等多个全国“第一”落户广州。广州市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瞄准“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战略目标,全面推动各领域创新创造,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营造创新创造浓厚氛围。广州市深入挖掘岭南文化创新基因,加大对创新人物、创新案例的宣传力度,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形成创新成果涌现、创新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广州南沙自贸区成立10年来,先后有17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推广。广州市重组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扎实推进。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广州市坚持以改革为抓手,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组建广州文化发展集团,盘活国有文化资产。推行文旅体“一证通”改革,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推进公共文化设施“两权分置”改革,探索社会合作、公开招募、公开招租、场地收费、收益分成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五种模式”,13家文化文物单位开发的300余款文创产品获得群众和市场双好评。

促进科技文化融合发展。广州市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游戏交互引擎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加快对传统文化装备制造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催生出浩洋电子、凡拓数创、趣丸网络等一批行业标杆和独角兽企业。大力发展网络视频、动漫网游、数字出版等新业态,形成了从软件研发到硬件设计、制造,再到消费场景应用的完整游戏产业生态圈。2024年,全市游戏产业总营收额超1400亿元,28家企业登上中国小游戏百强企业榜单。

(编辑:孙进军)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