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位强本领 熔炉砺精兵——“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李兴坤的成长足迹
武文治 赵浩翔 李锡敏
“侦察小组,迂回渗透,监视敌方动向!”
“攻心组做好谈判准备、突击二组从后面隐蔽接近……”
初夏时节,黔中腹地,武警贵州总队某部一场实战化综合演练正在火热进行中。
“突击组跟我上!”演练场上,一位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指挥员猛地跃起,左手持枪,右手撑地,侧身翻滚避开“暴恐分子”攻击,扣动扳机,一击制敌。
他,就是李兴坤——一名在特战、侦察岗位深耕25年的老兵,现为该部一名三级警士长,被官兵誉为移动的“荣誉墙”:3次受到国家级表彰、3次受到全军表彰,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个人二等功2次,连续两年被武警贵州总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从普通一兵到忠诚卫士,从“精武强能当尖兵”到“带兵打仗育雁阵”,循着李兴坤的成长成才足迹,可以看到,当好兵不是活成“雕塑”,而是活成一座“桥”,让普通人看到典型并非遥不可及,每一位典型向上攀登的高度,都源自新时代基层部队“大熔炉”的温度。
红色传承——
镌刻只为打赢的忠诚基因
2013年,李兴坤被评为“全军优秀侦察士官”,各类荣誉证书塞满了抽屉。
“按图行进是咱看家本事!”一个雨夜,李兴坤作为总队首屈一指的侦察教员带队参加训练,他自信满满接过地图。然而,因过分相信经验,李兴坤对地貌判断失误,导致小队在山里兜转3小时才找到出口。
复盘会上,年轻队员小声嘀咕:“真想不到,跟着李班长走也能走错。”李兴坤脸涨得通红,没有一句辩解。
“那晚,他把自己关在战术室,把地图摊在桌上,揉成一团又展平,用放大镜一寸寸检查等高线、标注植被符号。”小队队员回忆,第二天晨训,李兴坤重新踏勘路线,逐段分析失误点,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反思感悟。几个月后的比武中,他率领这支队伍获得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没有人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李兴坤后来在日记本中记录了这样一句话。
提及李兴坤,时任中队长杨恩选脑海中总会浮现2013年的秋天那刻骨铭心的一幕。
当时,驻地某大型输油管道突然多点泄漏,因地处山区,难以探明险情。令人揪心的是,管道一头连着石化企业大型储油库,一旦发生爆炸,方圆几十里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情况危急,李兴坤和侦察分队接到命令后,迅即赶赴现场支援。到达现场后,为了探明泄漏区的情况,需要有人深入泄漏区冒险侦察。
“我来!我经验最丰富!”李兴坤一步跨出,不容分说接过侦察仪,转身便大步踏入了弥漫着致命油气的区域。
警戒线外,时间仿佛凝固一般,战友们的心悬在嗓子眼,每一秒都漫长得令人窒息。
“是李班长!他出来了!”半小时后,当那个熟悉的身影踉跄着从蜿蜒的山路尽头出现时,所有人一拥而上围住了他。
事后,有人问他:班长,你不怕吗?
李兴坤说,老百姓有危险,当兵的就得第一个上!
“1998年,李学章同志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奉献,我们要永远铭记……”
柏腊山下,学章园内,一场仪式教育正在进行,李兴坤正在给新下队的战友们讲述烈士李学章的事迹。
27年前,在参与驻地洪灾救援后的清淤任务中,支队一名班长李学章同志为了救战友,不幸壮烈牺牲。
那年,李学章年仅21岁,武警部队授予他“雷锋式的好战士”荣誉称号,追授他为“中国武警忠诚卫士”。
25年前,李兴坤初入军营,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关于李学章烈士的英雄事迹教育,学会的第一首歌正是歌颂李学章烈士的歌曲。李学章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新兵李兴坤,从那以后,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成为李兴坤心中的不懈追求。
红色文化当课堂,英雄故事作教材。
近年来,支队注重在红色历史中砥砺忠诚信仰,在接力传承中锻造“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汇聚单位的特战文化、战斗文化、红色文化,建造了“学章园”“利剑峰”“功模林”等官兵看得见的荣誉载体,让荣誉成为官兵生活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
此外,他们每年还组织官兵到驻地红色基地参观、邀请战斗英雄来队授课、开展“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等,让铁心向党、忠诚使命成为每名官兵的信念追求。
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不仅感染了李兴坤,也带动了一茬茬官兵。自组建以来,支队先后圆满完成抢险救援、警卫安保等各类急难险重任务120余次,33次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
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为了使命义无反顾。
前不久,贵州榕江连续遭遇特大洪水和洪峰二次过境,县城内多处低洼地带被淹,曾经热闹的街道被淤泥和生活垃圾覆盖,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受领任务后,李兴坤跟着部队紧急驰援榕江。
救援现场,支队抽组党员骨干组成“党员突击队”冲在一线转移群众、清淤抢险。李兴坤第一个出列,与官兵彻夜奋战,让鲜红的党旗在灾区高高飘扬。
图为李兴坤(右一)向队员传授射击要领。 李锡敏摄
战位淬炼——
搭建人人出彩的奋斗平台
在李兴坤获得的众多荣誉之中,最令他难以忘怀的,当属那第一枚个人三等功奖章。
那是2005年,李兴坤在外参加侦察骨干集训,正与战友全身心投入紧张的训练之中。
“兴坤,你们单位来电话了,请你去队部接听一下。”集训队干部通知李兴坤。
“这次评功评奖,在投票中你得票最高,经中队党支部综合考虑,我们推荐你立三等功。”电话那头传来时任指导员肖德银熟悉的声音。
李兴坤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暖流。他一直坚信,只要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组织定会不负每一位实干者。
“组织时时刻刻想着我,我时时刻刻都感恩组织。”李兴坤说。
李兴坤的成长经历,称得上是一波三折。在三次考学、两次提干都失利时,是组织在他人生的十字路口点亮航标——“凭本事立身、靠实绩进步”的鲜明导向让踏实肯干的李兴坤看到了希望。
当临近服役期满时,地方公安特警队的“橄榄枝”与部队的攀登绳同时摆在眼前,李兴坤望向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想起亲手带出的战士和心爱的武器装备,下定决心拨通了妻子的电话:“我想再带几茬兵。”正是电话那头“家里有我,你在部队好好干”的鼓励,与部队“有为者有位”的托举,让他这把“特战尖刀”得以继续在“熔炉”中淬火加钢。
李兴坤既是支队好风气的受益者,也是见证者。
近年来,支队聚焦打仗留人才、基于实绩量人才、阳光透明选人才,搭建成长平台、完善激励机制,立起“凭本事立身、靠实绩进步”的鲜明导向,利用“每个人都了不起”故事分享会、“奋斗者说”等平台,让每一名官兵都能点燃信念火种、激发动力活力。
“我们把荣誉激励融入日常教育训练,充分发挥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和‘酵母’作用。”支队领导说。
入伍之初,身材矮小的王俊杰和李兴坤当初一样选择狙击专业,受到不少质疑,体能差成为他最大的训练障碍。在参加总队比武三次落榜,屡战屡败之下,他心中萌生了退意。
“热爱才能坚持,坚持到胜利才是胜利……”在一次听完李兴坤的事迹分享后,坐在台下的王俊杰深受触动,他重拾信心暗下决心:“李兴坤就是我的榜样,我要追随他!超越他!”
六年磨一剑,比武场上,王俊杰抛弃杂念、调整呼吸、瞄准目标、扣动扳机……最终获得总队“八一枪王”挑战赛狙击步枪精度射击第一名,他的“逆袭”故事也登上了“每个人都了不起”故事分享会讲台。
官兵得到全面发展,部队才能进步。支队先后涌现出1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3名“中国武警忠诚卫士”,4人荣立个人一等功、71人荣立个人二等功,百余名官兵考学提干。
这就是李兴坤的成长密码之一,既镌刻着个人奋斗的印记,更闪耀着集体培育的光芒。
创新驱动——
打造转型升级的训练先锋
“砰!砰!砰!”一阵阵枪声打破了黔中大地夏日的宁静。演练场上,某试点成果观摩正在进行,各种新型训练设备整齐排列,蓄势待发。
顺着引导员的介绍,现场人员看到无人机在空中灵活穿梭,实时传输画面清晰地呈现在指挥终端上。
新型通信设备保障着各小组之间的紧密联络,指令传达迅速精准……运用新装备的优势进行战术协同演练,科技赋能为练兵备战注入全新动能。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李兴坤站在人群中,目光紧紧锁定着官兵们的每一个动作。
“以前的训练模式太单一了,很多时候都是按照固定套路,但战场是瞬息万变的,必须有创新思维和方法,才能在未来战场上占据主动。”观摩结束后,李兴坤感慨万千。
“思维跟不上,不能打胜仗。”在城市反恐作战中,交通工具反劫持尤其重要,而如何克服车窗玻璃对狙击精度的影响则是重点中的难点。
“怎样才能减少射击误差?”许多个夜晚,李兴坤辗转反侧,不断思索着:作为狙击手面对复杂情况,能否在实战中一枪毙敌完成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思考,李兴坤还是没有头绪。他这才认识到,个人的力量再大,也难以撑起创新的天空,于是立即向支队寻求帮助。
在支队支持下,李兴坤牵头组建“攻关小组”,吸纳不同岗位官兵,定期组织“头脑风暴会”,大家围绕课题难点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过程中,对于不同材质玻璃光折射造成远距离射击偏差的问题,由于没有相关数据和经验可以借鉴,李兴坤他们一度一筹莫展。得知这一困难后,支队专门开辟实验场地,配备技术设备,鼓励李兴坤他们大胆尝试收集数据,为课题攻关做好保障。
“创新的种子需要土壤,单位的支持就是沃土。”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兴坤带领队员对不同距离、不同材质的玻璃进行了上千次试射。最终,他们探索出“精度破窗”狙击方法,使狙击手能够在200米距离隔窗射击目标,误差不超过5毫米。
从普通侦察兵到特战教官,25年来,李兴坤靠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学习,革新理念,始终坚守练兵备战一线,改造的防暴无人机、“精度破窗”狙击方法和可同时上传多个画面的侦察系统,被部队广泛推广运用,有效提升了部队遂行任务能力。
对于李兴坤来说,创新既是先锋的冲锋,也是集体的远航。“独木难成林。”走在支队“功模林”中,看到自己曾经带的兵立功受奖种下的“功臣树”,李兴坤无比欣慰。
创新不仅改变训练方式,更催生战斗力增长。“当前,随着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深刻感到科技练兵的重要性。”支队领导介绍,他们加强模拟化、网络化、对抗性手段建设,探索“科技+”“网络+”等训练方法,大幅提高训练科技含量。
在支队的专修室内,李兴坤和队员们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对抗演练,快速积累实战经验。训练结束后,李兴坤感慨道:“过去需要数月摸索的战术配合,现在两周就能达到默契。”
为了提高特战队员遂行任务能力,支队着眼于“小新特”专业专修,利用闲置楼房,把反劫机、无人机、侦察、通信等11个专修室集中于一个专修楼内,安装远程教学和模拟仿真系统,保障新质力量练有条件、训有支撑,科技释能增效的作用不断凸显。
从个人到集体,从训练到实战,李兴坤的成长之路,正是新时代革命军人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缩影。他的成长密码,藏在烈日下校准的5毫米误差里,藏在能同时上传多个画面的侦察系统中,更藏在“个人敢闯、部队敢扶”的强军生态里。当“创新驱动”融入血脉,这名最老的兵就成了最新的“剑”。
“报告!为啥您总说‘坚持到胜利才是胜利’?”一次训练间隙,警士徐飞气喘吁吁地问。
李兴坤笑着指向靶场:“看见没?没有那些脱靶经历,哪有百发百中的狙击手?”满墙弹孔如星——那是坚持者写给胜利的情书。转眼,李兴坤的身影再次融入战术训练中,对他来说,真正的胜利,永远在下一个坚持的瞬间。
25年,他是尖兵,也是闯将,他用坚持诉说着强军必成的坚定信念;25年,他是班长,也是兄长,他用匠心践行着从军报国的忠诚担当;25年,他是铺路石,也是“领头雁”,用热爱与脚下的这片热土同频共振,诠释新时代革命军人把平凡做到极致的力量。
(作者单位:武警贵州总队)
(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