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四川省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这是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在东北战斗期间创作的七句律诗,尽显一位伟大革命者抗击日寇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壮烈情怀。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奔赴东北抗日前线,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后因伤被俘,受尽酷刑,最终英勇就义,年仅31岁。赵一曼数次身陷险境,却从未退缩,宁死不屈,以无畏的担当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民族的大爱。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重温赵一曼烈士的英雄事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努力奋斗。
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
“念国家之危亡,悯生民之涂炭”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徐家乡(今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伯阳嘴一个乡绅之家。她自幼接受蒙学教育,深受岳飞、文天祥、秋瑾等历史英雄人物故事的感染,逐步萌生家国情怀。
赵一曼在中共早期党员、姐夫郑佑之的引导和帮助下,接受进步思想,于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2月,赵一曼由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春,赵一曼考入宜宾女子中学。在宜宾女子中学学习期间,她一边刻苦学习,不断接触新知识,一边在学生中间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学生运动。赵一曼在给同学的信中写道,“正宜念国家之危亡,悯生民之涂炭,席不暇暖,食无求饱,以御外侮、防内乱”。1927年,经中共宜宾特支推荐,赵一曼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编入女生队学习,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批女学员之一。大革命失败后,赵一曼受党组织派遣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在此期间,她结识了自己的人生伴侣陈达邦。
1928年,赵一曼接受党组织安排,回国从事秘密工作,此时已经身怀六甲。回国后,她先后在宜昌、上海、南昌等地开展地下斗争,很好完成了党组织交予的特殊任务。1929年2月,赵一曼的儿子“宁儿”诞生,为了革命事业,她决定将儿子交由亲戚抚养。赵一曼与儿子在照相馆拍下一张合影后,就奔赴东北地区,从此母子分离,再未相见。
赵一曼和儿子的合影。
“红装白马女政委”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在民族危亡之际,赵一曼主动请缨,奔赴抗日前线,发动群众支援抗战,指挥自卫队、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赵一曼先在沈阳大英烟草公司开展工人运动,后转战哈尔滨,负责哈尔滨党组织和总工会工作,领导哈尔滨电车工人反日大罢工。她两次到海伦县,领导当地游击队击溃日伪军,有力推动哈北地区抗日运动的开展。
1934年上半年,哈尔滨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赵一曼主动申请到游击区开展抗日工作。同年7月,到珠河县(今尚志市)开展抗日斗争,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县委特派员和妇女会负责人。她深入群众,白天帮老乡干活,晚上召开会议,讲抗日救国道理。她把妇女召集到一起,教唱抗日歌曲,做军衣、军鞋支援前线,鼓励她们支持丈夫参加抗日斗争。她把儿童组织起来,建立儿童团,承担站岗、放哨、盘查过路人、为部队传送消息的任务。赵一曼和珠河中心县委其他同志一起,将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改编成抗日歌曲,以浅显的道理告诉农民为何受苦,控诉日本的侵略罪行,鼓励青年奔赴前线,劝姐妹送郎参军,劝告伪军哗变、倒戈抗日。她十分重视根据地群众武装建设,建立农民反日自卫队、模范队、青年义勇军等数支群众抗日武装。为训练和武装队伍,赵一曼屡次率队巧夺武器。珠河地区“红地盘”日益发展壮大,抗日烈火熊熊燃烧。
1935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成立,赵一曼随第三军一师二团部分部队到铁道北老五区,以珠河县委路北特派员身份开展工作。1935年秋,兼任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刚到铁道北时,人们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就叫她“女长官”,还有人说她是赵尚志司令的妹妹。她听说后,就在一次群众大会上解释说:“乡亲们,请大家不要叫我‘女长官’,我们人民革命军的同志都是为了打日本鬼子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的。没什么长官,全都是同志。”“虽然我们不是亲兄妹,可是为了救国,我们和千百万同胞走到一起参加抗日队伍,我们同甘共苦,这不比亲兄弟姊妹还亲吗?我和赵司令不是亲兄妹,胜似亲兄妹,以后大家就叫我赵一曼吧!”有人曾问她为什么叫赵一曼?她解释说:“我喜欢‘一’字,所以自己起名时都带‘一’字,一超,一曼,我这‘一’字代表的是一生革命、一心一意、一贯到底。”
抗战生活十分艰苦,特别是敌人采取“匪民分离”政策,部队的生活更加艰难。正如赵一曼教战士们唱的歌中所描绘的那样: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野菜是食粮。有的战士无法忍受生活的艰苦,赵一曼就用自己战胜困难的经历耐心地教育大家。她坦率地告诉战士们,自己作为南方人刚刚来到游击区也很艰难,这里的冬天大雪封山盖地,实在太冷;夏天的蚊子、瞎虻咬死人。每到这个时候,她就反问自己,难道自己愿意过衣食无忧但没有任何自由的地主家小姐的生活吗?愿意低下头在鬼子屠刀下当一只绵羊吗?不能,坚决不能!那么就必须克服暂时的困难,为了将来过上自由、独立、幸福的日子,首先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战士们知道,赵一曼在城里读过书,住过上海,去过莫斯科,为了抗战、为了大家才来到这里,饥吃野菜、夜宿山林。战士们不仅把她看成指挥官、党代表,更把她当成自己的大姐姐。
一天,部队来到侯林乡休整。残酷的斗争环境,恶劣的生存条件,让这位年仅30岁的四川妹子早生白发,日渐消瘦。通讯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向房东温喜良借了一个粗瓷碗,悄悄盛上伤病员吃的高粱米饭,给赵一曼摆在桌上。赵一曼知道队伍已经断粮,默默地将这碗高粱米饭倒回伤病员的锅里,照旧盛上一碗清可照人的野菜汤。炊事员看见没有言语,但眼里含着晶莹的泪珠。为此,同志们更加敬重她、爱戴她,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
一次战斗中,第三军三团张连科带领的一部分兵力在铁北侯林乡山里被日伪军包围,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赵一曼骑着一匹白马,带领游击连从敌人背后发起猛攻。这一仗为三团解围,使部队转败为胜,并缴获一批武器,给敌人很大的震动。这次战斗后,敌人称“女共党赵一曼红装白马驰骋哈东攻城略地危害治安”。从此,骑着白马,手持双枪,文武双全的女指挥赵一曼的形象深深植根在珠河抗日游击区人民心中。
“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35年11月,赵一曼在战斗中左腿受重伤,昏倒在地,被敌人俘获。在狱中,敌人对赵一曼威逼利诱,赵一曼始终坚贞不屈,坚持斗争,保守秘密。
在狱中,日军对赵一曼进行多次刑讯逼供。当敌人问她为什么进行抗日活动时,赵一曼义正词严地说:“就在这过去的一年当中,你们烧毁了多少村庄,杀害了多少无辜的百姓,这都是日寇惨虐中国人的铁证。我作为中国人,不能坐视日本的惨虐行为,所有的中国人毅然拿起枪来反抗日本是理所当然的正义之行。”
为得到口供,敌人将伤口恶化、生命垂危的赵一曼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在治疗期间,赵一曼以高尚的人格、忠贞的理想和反满抗日的决心,感化了医生张柏岩、护士韩勇义和看守董宪勋。1936年6月28日夜里,在韩勇义和董宪勋的帮助下,赵一曼逃离医院。不幸的是,6月30日晨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用钢针刺入她的手指,用铁条拧她腿部的伤口,把掺着小米粒和辣椒的水灌入她的鼻腔……赵一曼被折磨得一次次昏死过去。面对凶残的敌人,赵一曼怒斥:“你们这些强盗可以让整座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肉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我抗日的信仰,打败不了中国人的抗日决心。”
敌人无法让赵一曼屈服,决定将她押回她曾战斗过的珠河县执行死刑。1936年8月2日,在开往珠河的火车上,赵一曼向日军要来纸笔,为儿子宁儿写下一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光耀千秋的遗书。她写道: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信中表达赵一曼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爱与遗憾,也表达希望儿子继承自己革命志向的愿望,更表明赵一曼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对于抗日斗争的坚决,令人肃然起敬。2015年9月11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赵一曼烈士的家书。正是由于千千万万像赵一曼一样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全民族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历史川流不息,薪火代代相传。赵一曼烈士以自己的生命践行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铮铮誓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之际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迎难而上、浴血奋战的政治担当。我们缅怀赵一曼烈士,就是要学习传承她信仰坚定、初心不渝的思想品质,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情怀,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不断奋力推向前进。
(执笔人:胡晴立)
(编辑:梁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