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构建“能动思政、贯通育人”体系 为开创新时代军事院校立德树人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黎 湘 陈国强
习近平主席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国防科技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牢牢扭住立德树人、为战育人这个根本任务,始终把思政教育摆在育人首位,深化构建“能动思政、贯通育人”大思政育人体系,以“能动”激活育人全链,以“贯通”重构育人体系,积极探索新时代军事院校立德树人的新模式、新路径。
聚焦“育人”,在统筹谋划上重体系、促集成,构建立德树人的大格局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习近平主席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无论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或是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原则,还是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立德树人的系统思维贯穿始终。国防科技大学创新“政治+军事+科技+文化”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起思想淬炼、能力锻造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突出忠诚培塑、理论灌输、价值引领、实践砥砺贯通建、体系抓。
坚持系统谋划、整体布局一体推进。学校党委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政教育、文化知识学习、课外实践教学,构建形成了以“能动思政、贯通育人”为核心理念,以课程思政、科研思政、管理思政、服务思政、环境思政、文艺思政、仪式思政、网络思政、行走思政、身教思政等“十个思政”为载体,以翻转互动、情景沉浸、案例剖析、实践探究、分众引导、话题辩论、访谈交流、分析共情、激趣启思、自我教育等“十种方式”为手段,以组织、队伍、平台、文化、机制等“五个支撑”为保障的大思政工作体系。
坚持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一体设计。勇于抢占思想高地,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以思政课为主干、专业课为拓展的思政教学体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深化教学内容建设,构建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核心内容、科技强军为主要特色的思政课程群,以及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的专业课程群。着力打造思政金课,组织评选思政精品课和课程思政精品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试点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推进翻转课堂探索应用,提高课堂育人质效。开展思政课与专业课联合备课、联合攻关、联合育人,实现“1+1>2”的教育效果。
坚持大中小学、本硕博各阶段一体衔接。贯彻体系抓建理念,既注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又注重本硕博各阶段有机衔接,全过程打牢学员的信仰之基、成才之基、廉洁之基。深入推进大学与附属中学、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成立“高地星光”教育联盟,共同开展研学交流、现地教学、文艺汇演等特色活动,切实让思政教育纵向主线贯穿、横向循序渐进。根据本硕博各阶段学员身心特点、思维水平、认知规律,抓住重点突出设计内容,区分层次创新教学方式,整合资源优化学研平台,确保育人目标的接续性、育人方法的连贯性、育人成果的延展性。
突出“能动”,在方法路径上重创新、求实效,建好立德树人的大课堂
习近平主席指出,“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能动”融合了我党我军思政育人的优良传统,汲取了新时代思政育人的成功经验,彰显了智能化条件下思政育人全方位、多层次的方法路径创新。“能动思政”是增强思政引领力的“导航仪”,重在充分发挥各方育人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以学员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再拓展、实践育人模式的再创新、数智赋能思政教育的再深化。
突出多元互动。坚持“教员是主导、学员是主体”原则,通过师生、生生、人机、人与环境等多元主体间的动态交互,结合显性与隐性互动方式,打破传统单向传授模式,构建开放、动态的大思政格局。画好育人同心圆,充分发挥教员、学员、家庭等各方育人职责,健全沟通协调机制,探索院校、部队、社会、家庭一体联动的育人新模式。建好教育共同体,将管理、服务、科研等各领域纳入思政主体范畴,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等功能,做到多元共建、同频共振。
突出场域联动。通过课上课下协同、网上网下融合、校内校外一体,整合不同时间、空间、技术、资源,构建多维度育人场域,形成全场景渗透、全要素协同、全周期育人。深入探索网络时代理论武装新模式,依托“高地号角”融媒体矩阵,创办“理论快车”“思想阵地”“理论闯关”等重点栏目,破解传统教育“单向灌输”“时空受限”等问题,实现全天候、精准化思政育人。创作推出《高地》《高地赋》等一批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政产品,制作传播健康向上的系列主题原创表情包,创办党的创新理论智慧在线教育平台,将网络最大变量变成思政育人最大增量。
突出实践牵动。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体推进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教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设计推出包括15条主线路,涵盖毛泽东故居、罗荣桓故居、夏明翰故居等40余个教学点的实践教学网,组织学员深入社区、国企、学校积极开展扶贫助学、国防教育、学雷锋等社会实践,共建一批忠诚教育基地、大思政育人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在实践中深化思政育人效果。由学员自发组建的“高地薪火”硕博宣讲团,每年深入部队、地方高校、社区等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成为自主学习的先锋队、宣讲阐释的轻骑兵、服务部队的先行者。
突出情理撬动。坚持以情为支点、理为杠杆,用真理的力量、情感的温度、榜样的示范,增强学员对党、国家和军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注重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学员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推出全国自强模范王戟、“开心小屋”等一批先进典型,邀请航天英雄、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举办“高地荣光——致敬最美科大人”颁奖典礼,让学员带着感情学先进、学模范,强化奋斗强军的坚定信念。着眼发挥情感的黏合作用,打造心理强健培塑体系,实施心理强健工程,建设高地幸福馆,深入开展“大谈心深交流真关爱,做阳光向上科大人”活动,营造积极向上、正能量满满的思政育人氛围。
突出科技驱动。实施智慧政工专项工程,以“政工+科技”驱动思政教育向“智慧+”跃迁。研发的柯小戎、柯小智数智人搭载智能应用,线上线下联通响应,倍增思政教育“点燃、激活、圆梦、感动”的温度。建设智能化、立体化、全维化智能应用平台,加强思政育人数据全流程管理,建立学员个人成长档案,为思政教育个性化、精准化提供全链路数据支撑,树立了尊重学员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鲜明导向,找到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和精准施策的有效途径。
强化“贯通”,在支撑保障上重协同、成合力,搭建立德树人的大平台
习近平主席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贯通”是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立德树人协同效应的应有之义。“贯通育人”就是融合联合时空、内容、力量、资源、载体,实现育人资源从碎片分散到多维协同的转变,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合力育人机制。
强化时空贯通。深入探寻各层次学员培养模式特点,精准测算人才培养教育时间,构建从入学入伍到毕业任职的全周期、全时段、全空间育人链条。准确把握学员的入口关、提升关和出口关,在入学入伍培塑、文化环境熏陶、学科专业育人、分流毕业教育等方面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全程无缝衔接、全时融合育人。统筹各学年有序高效抓教学,紧贴各学年进阶培养特点,各有侧重突出育人重点,提升教育时间使用效益,确保在循序渐进、逐渐深入中引导学员思想逐年强固、信念日益坚定。统筹时空场域多元立体抓教学,推动课堂授课高品质实施、配合活动多样化展开,推动现地教学、上门送学与云端游学、直播教学相结合,用足用好用活有限教育时间,弹好教育协奏曲。
强化内容贯通。准确把握思政教育中“学员是变量、内容是恒量”的辩证关系,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紧贴培养目标划分教育模块,着眼各学年学员思想行为特征,明确授课要点、延伸阅读、配合活动、讨论辨析等环节内容,形成学员动态变化、模块专题固定的教育布局。紧贴专业特色融入科大元素,引导学员持续增强专业认同、升华情感共鸣。紧贴现实需求做到常讲常新,瞄着学员现实问题和鲜活思想找准教育靶标,推动教育供给侧精准对接学员需求侧。
强化力量贯通。坚持专兼结合,突出小核心与大外围相统一,构建一支以思政课教员为主体、专业课教员和基层政治教员为两翼、思政课指导专家为拓展的合力育人队伍。盘活用好各方育人力量,借鉴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做法,按模块组建教育团队,形成“一起来做、人人参与”的大教育格局。奔着打造好讲稿、好专题、好方式、好课堂、好队伍,推行一体化备课攻关,抓实学、讲、研、评等环节,实现从“单打一”向“联动式”转变。
强化资源贯通。盘活用好红色资源、科创资源、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育人元素,打好育人资源组合拳。坚持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打造“五色五美十道光影”高地文化,用好“108+N”个基层俱乐部打造学员成长强磁场,创办“高地星火”学生节,开办“高地号角”文艺公开课,办好“高地风采”群众性文化活动,做到文化资源建设始终着眼于思政、落脚于育人。坚持科技素养与人文底蕴相融合,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建立文化科技融合教学实践基地,推动科创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资源。
强化载体贯通。统筹实施“十个思政”,明确每种思政载体的内涵要义、应用场景和呈现效果,架起教育理念通向教育效果的“桥”和“船”,走出“问题导入—深度分析—实效校验—总结升华”的全维育人新路,形成立体、多维、全域的思政育人闭环,让形式活起来、内容燃起来、氛围火起来,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体系性、主动性、协同性。
(作者分别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政治委员)
(责任编辑:王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