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陕西宝鸡:以古老青铜为媒 展中华文明之魂

发表时间:2025-06-30 来源:2025年第7期《党建》杂志

刘 坤 李静茹

 

渭水汤汤,青铜铸史。

仲夏时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静立渭水之畔,绿柳掩映,重器林立。一尊何尊,铭文122字,铭铸“宅兹中国”的文明坐标;一座博物院,凝结周秦风骨,映照泱泱中华。

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自汉代以来,因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文之重要,被誉为“青铜器之乡”。青铜铭文所传礼制制度、家国理念,至今仍在中华文明中延绵不绝。

20249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宝鸡市考察,参观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他指出,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宝鸡市以高标准推进青铜器保护研究,推动陈列提升、科技赋能、研学拓展一体化发展,让厚重历史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让文物里的中国更可感、更可亲、更可敬。

 

讲好文物故事 传播中华文明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博物院是古今对话的平台。宝鸡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持续推动全市博物馆体系升级、展陈体系优化、传播体系重塑,努力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文明可感。

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展厅,一尊数字复原的何尊四周环绕着铭文,十分引人注目。“何尊的投影与三维动画展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远比静态图片或文字说明震撼,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迅速形成对这一珍贵文物的整体印象。”参观者张佩姿说。

2024年末,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展厅焕新亮相,采用数字投影、三维建模、全息影像等新技术,让观众沉浸式走入“何尊”铭文背后的西周盛世。何尊所铸“宅兹中国”,不仅是国家起源的实物印证,更通过科技演绎传递出厚重的国家认同。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介绍,借助投影与三维动画技术,青铜纹饰从器身剥离,再旋转、放大,每一道夔龙纹的弯折起伏都显得更加生动。参观者得以参与一场可以“听见”“触摸”“走入”的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从传统陈列到如今“科技范儿”十足的新型陈列,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实现了“逆龄生长”。“我们以全新的理念进行布展,凝练文物当代价值,彰显最新研究成果和考古成果,凸显宝鸡文化IP,更加重视参观者体验,获得了广泛好评。”宁亚莹说。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构建起以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交流展览为主的特色展陈体系,通过科技赋能、场景重构与文化研学等,打造穿越古今的“奇幻之旅”,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厚重的历史“动”起来。此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集中专业力量,深入研究青铜器器形、纹饰及铭文意义,通过分析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文化现象,挖掘其价值内涵。

一座座博物馆蕴藏着中华文明的绵长文脉。近年来,宝鸡市注重活化利用,加快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启动北首岭博物馆提升改造项目,麟游九成宫博物馆、扶风县博物馆新馆主体建设完成,全市等级博物馆增至9家,博物馆体系更加完善。

宝鸡市通过利用“互联网+文物”、大数据、3D建模、VR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的战略合作,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同步加强“流动博物馆”建设,开展博物馆“六进”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宝鸡市注重开展文物交流互鉴,何尊、逨盘、秦公镈等国宝多次到外地“出差”。近年来,宝鸡市在南京、上海、广州等8个城市举办宝鸡文物展,法门寺博物馆、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的12件馆藏文物亮相法国、澳门,全市9家博物馆的252件文物先后参与国内外26个重要展览。让更多人通过宝鸡之“宝”,品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文物无声,却承载文明;讲述得当,方能启迪人心。宝鸡市正以更加多元的传播载体、更契合时代的传播方式、更开放包容的传播姿态,努力实现从器物之“形”到文化之“神”、从历史之“古”到时代之“新”的有效转化,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供图

 

筑牢保护根基 守护历史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在宝鸡,青铜器不仅是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更是文物工作者全周期守护的历史载体。考古发掘、科学修复、数字档案、风险监测……一整套全链条文物保护体系,使青铜之光历久弥新。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修复室,文物修复师李大虎取出一件待修复的青铜器,用小型除锈笔在纹饰凹槽里作业,器身精美的纹饰逐渐显露。“这件文物残破严重,表层覆盖着斑驳的铜锈与土垢。它的造型罕见,属于‘角’。展厅内还没有该类型的青铜器。”李大虎说。

“每一次文物修复,都是与千年前的工匠‘握手’。文物到我们手里时常常‘灰头土脸’,甚至伤痕累累。我们的职责就是将它们拼合复原,让它们能更好地讲述历史。”李大虎说,“对文物做完基本清洁之后,我们会使用环氧树脂胶等新材料进行认真修复。这类新材料具有可逆性强、耐腐蚀、耐酸性强等优势,提高了文物修复的效率和水平。”

随着技术进步,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形貌复原的范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不仅采用了新材料,还融入了更多新兴科技手段。“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应用到文物保护工作之中,让修复人员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文物现状、精准检测文物材质,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还能在最小干预原则指导下制定出最合适的修复方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保护管理部副主任崔睿华说。

为了确保文物处于最佳保存状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展厅和库房安装了智能安防系统和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湿度、温度等关键指标。“去年,我们和西北大学合作开展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对馆藏382级及以下病害较为严重的青铜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今年,我们正在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开展青铜器修复合作项目,对宝鸡出土的91件青铜器进行修复。”崔睿华说。

做好青铜器保护要从源头做起,青铜器发掘就是源头。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王颢是一位考古“老兵”,从事考古工作27年来,经手大大小小的青铜器上千件。一年来,王颢负责宝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足迹遍及山野田间,用心寻找着历史的记忆。

目前,宝鸡市已全面完成实地调查工作,遥感影像、测绘技术的运用,使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位置、分布范围等信息更加精确,为文物保护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文物保护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文物普查、发掘等各个环节加强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力求保留文物更多的信息。”王颢说。

近年来,宝鸡市大力推进考古研究,持续加强重点遗址保护。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魏家崖遗址等重大遗址接连取得新进展。2024年,魏家崖遗址入选“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周原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与此同时,宝鸡市要求各级馆藏单位强化预防性保护,恒温恒湿系统、智能监测装置普遍部署,实现温湿度、光照、振动等环境指标实时监控;电子文物档案系统同步上线,实现“微变化可查、风险可控”;文物保险、智能安防、数据云端备份等一体化机制逐步完善,形成“发掘—建档—保护—养护”的闭环管理模式。

 

拓展活化路径 增强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宝鸡市创新推动青铜文化活化利用,坚持“让文物说话、让观众感动”,不断拓展文物“用”的广度、“融”的深度、“传”的温度。

在文创开发上,宝鸡市以“青铜+科技+艺术”为核心路径,打造出一批“能带走的历史”。以何尊、逨盘、秦公镈等馆藏名器为设计原型,开发出涵盖茶具、陶瓷摆件、数字藏品、毛绒公仔在内的文创产品矩阵。“青青”“铜铜”公仔成为网红爆款,AR互动冰箱贴、元宇宙导览空间、数字拓印文具等新潮产品频频“出圈”,让年轻人“边玩边学边种草”。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以何尊IP为主要文创研发方向,已形成青铜器仿制品系列、邮章系列、文具系列、生活用品系列、民间工艺系列、数字文创系列六大产品体系。

近年来,宝鸡市持续推动“博物馆+学校”深度合作,让文物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不断构建青少年文化传承新路径。58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宝鸡上善公益联合会联合开展“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宝鸡(第二季)系列活动,在多所学校展开沉浸式宣讲。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周秦历史宣讲队带来的“破译何尊里的中国秘密”主题课程,通过趣味解密、实景闯关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理解“宅兹中国”的含义,了解“中国”一词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根基。

“我们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紧密围绕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等核心特质,针对青少年的认知与心理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宣教部副主任王睿说。

以青铜为媒,以文明为魂。沉睡千年的青铜器物正走进课堂、融入生活、走向世界,成为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宝鸡市将继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守住根脉、拓展表达、激发认同,让青铜文明在更广阔的时空熠熠生辉,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陕西日报社)

(责任编辑:陈蓉)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