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与实践要求
叶本乾 赵媛媛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这一重要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本体论:深刻认识文化的本质属性,明确“建设何种文化”
文化本体论是探究文化的本质内涵、基本属性、存在形态等方面的理论体系,从哲学根源上回答了“建设何种文化”这一根本性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维度,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筑牢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坚实根基。
鲜明的政治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内容,其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所决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些都决定了我国所要建设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文化,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彰显了鲜明的政治底色。
突出的人民性。文化是为了多数人还是少数人,人民是文化的主体还是客体,这是文化的根本立场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彰显出深厚的人民性意蕴。一方面,坚持文化建设紧紧依靠人民、相信人民。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生产、传播、发展、评判等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和集体智慧。另一方面,坚持文化建设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人民心声和人民诉求。
强烈的时代性。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立足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创新性。这一特质决定了中国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与当下社会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从文化内容看,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回应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实践要求;从呈现形式看,文化建设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催生出短视频、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传播形式,突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与覆盖面。
文化价值论:高度凝练文化的价值精髓,阐明“为何建设文化”
文化价值论是系统考察文化的价值立场、价值导向的理论体系,解答了“为何建设文化”这一关键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文化不仅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更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个人、社会、民族、国家和文明等层面高度凝练了文化的价值内核,彰显出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文化发展推动人的发展。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些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从人的发展维度回答了当前“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核心命题。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的新时代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以文化进步引领社会进步。文化是善治的深层根基。文化以其“成风化人”的关键作用,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系统正常运转和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以大历史观观之,文化变革往往是社会重大转型的先导。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神学的禁锢,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旧传统观念的束缚,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当前,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数字时代的信息茧房效应、消费主义引发的精神异化等多重现实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塑造良好社会风尚,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基因与集体记忆,是维系民族情感、凝聚民族力量的深层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在凝聚民族精神、铸牢民族认同中的重要价值。无论是“华夷一体”传统天下观,还是新时代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都体现了“大一统”的文化传统。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认同超越血缘、地域的限制,通过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文化具象载体,孕育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汇聚起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以文化强国助推强国建设。建设文化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文化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为其他领域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只有建成文化强国,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国发展既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发展,也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内体现为文化的繁荣兴盛,对外体现为文化影响力的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文化思想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建设文化强国进行了全面部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筑牢文化根基。
以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交融。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标识。当今世界,“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时代命题推动对人类文明交往关系的深入思考。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不同文明超越差异、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实现了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西方论调的批判超越,进一步打破了西方文明话语霸权,为促进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文化实践论:全面把握文化的实践要义,解决“如何建设文化”
文化实践论是系统阐释文化发展的现实效能、实践路径等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如何建设文化”这一实践性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系列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守正创新,把握文化建设的科学方法。守正与创新是文化建设实践的一体两面。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守正的推进和发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真理光芒,是文化发展中历史逻辑与实践要求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要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信心和决心,又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建设文化强国,核心是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辩证关系。既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夯实文化创新的根基;又要立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对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进行创新发展,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文化形态与实践路径。
强化系统观念,构建文化建设的协同格局。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整体协同中构建文化建设大格局。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国家战略高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通过《“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构建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二是推动文化领域内部要素集成。文化强国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重要领域,需协调好事业与产业、艺术与技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要素,放大其集成功能、整体效应。三是汇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政府、市场、社会、个体在文化实践中的定位作用。其中,政府发挥宏观统筹引导作用,市场运用资源配置优势,各类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实践,个体提升文化认同并外化为行为准则,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共同参与文化领域治理。
秉持开放包容,拓展文化建设的全球视野。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秉持开放包容建设文化强国,使中国文化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发展潮流,拓展文化建设实践的全球视野。一方面,积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来”。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文化建设在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将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体系,形成兼具民族特色与世界意义的新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充分依托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文化传播平台,以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为载体,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同时,在全球文化治理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承认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共同价值公约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议等理念主张,推动全球文化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包容、多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文化本体论、文化价值论、文化实践论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然随着实践深入而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我们应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深化对其理论体系的深刻认识,并将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思想根基、凝聚精神力量。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强国使命任务的逻辑理路研究”(项目编号:SC22ZDYC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