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深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任燕青 邹广文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回答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画卷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部署、提出的重要要求。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位置,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群众,深刻指出“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同时强调“生态本身就是经济”。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人们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然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既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形成良性互动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从理论创新层面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洞察人类文明发展大势、深刻思考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强调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即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这“十个坚持”“五个重大关系”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重大关系问题,涵盖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基本问题,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实践充分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系统全面、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从实践推进层面来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高标准、严要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不断落实落地。比如,把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推动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了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转变、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由依靠财政向多元化投入转变,初步建立“国家规划+重点区域流域海域规划+地方规划”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基本形成从山顶到海洋、从高原到平原、从国家到地方的生态保护修复“蓝图”。比如,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新风尚,从减少塑料使用、鼓励末端回收,到提升节水意识、重视再生利用,从随手关闭电源、注重习惯养成,到优化城市管理、方便绿色出行,绿色生活、可持续发展理念普及推广到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从制度建设层面来看,为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和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比如,把生态文明建设载入党章和宪法,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出台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组建生态环境部,等等,多措并举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比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设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章,要求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这些都为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价值。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文明领域的体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人类的命运与地球上广泛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摒弃工业文明发展中“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旧观念、老路子,打破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错误观念,超越以资本为中心、以对外扩张掠夺为发展路径的文明形态,描绘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的发展愿景,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启迪。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倡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再到呼吁“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体理念不断深入、引领发展,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实践和世界贡献。
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球绿化,改善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功不可没,中国人民功不可没。”我们既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广泛开展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厚植增长的绿色底色,为全球碳减排和绿色转型作出应有贡献;也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积极同各国一道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国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将“人类共同利益”作为最高准则,推动全世界携手合作、并肩同行,共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中国探索的生态文明经验,为发展中国家破解“现代化=西方化”迷思提供了有益借鉴,向世界宣告唯有守护地球家园,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才能真正走向“和衷共济”的未来。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