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
卢泽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以载道,文以化人,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既是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作用的人本意蕴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向。文化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其实践主体是人,离开了人,文化建设便无从谈起。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是我们党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条重要规律性认识,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就是这条规律性认识的体现。早在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文化育和谐》一文中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这些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鲜明体现和创新发展。
“心志”一词,较早出现在先秦典籍中,孟子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来强调逆境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作用。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始终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中华文化所养的“心志”,包括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奋斗热忱,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等,为中华民族打下了深厚精神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文化在“养心志”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育情操,是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从“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的价值取向到“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理想追求,从“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的道德修养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观念,中华文明始终重视文化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通过文化“育人情操”。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他看到很多农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提出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推动建立了一批公社文化站和文化中心。在浙江工作期间,他要求党员干部“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文化在“育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要“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等等。
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在文化领域的鲜明体现。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述的人本意蕴,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把握文化养心志、育情操作用的时代价值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什么我们要特别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这既是由我们当下所处的历史方位决定的,也与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相契合。
从个体层面来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文化是必需品。之所以“必需”,就在于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功能以及文化在建构人的意义世界与情感共同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文化精品往往能够充分发挥文化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作用,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不断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为社会注入温暖向上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个体归属感和社会向心力。
从社会层面来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需要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自强,一个民族就立不住、站不稳、行不远。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坚不可摧、巍然挺立。我们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历史与现实都表明,只有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重要作用,才能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
从国家层面来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文化是重要衡量指标。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需要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战胜复兴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需要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不断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作用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生机勃勃、气象宏阔,迈出坚实步伐。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面对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做到文化建设植根于人、聚焦于人、服务于人,不断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
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百折不挠、薪火相传,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提炼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断厚植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让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创新与优化传统文化表达与传播机制,以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
以核心价值观引导人。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社会发展进步中,既会处处闪现思想道德进步的光辉,又会时时面临着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以社会主流价值廓清不良价值观念、引领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滋养、塑造人们的精神品格,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激发中国力量。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点滴之中,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以文化精品满足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需求并非一味迎合,而是要将“产品意识”提升为“精品意识”,把服务群众同教育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统筹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体验的过程中弘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质量。
以文化服务贴近人。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基础。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服务意识,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摸清群众需求,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精心推出公共文化服务,让公共文化服务走进群众“心坎”。要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
(责任编辑:赵瑞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