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敦煌文旅“数智蝶变”新范式
甘肃省委宣传部
承载着万里丝路的辉煌,沐浴着千年文明的荣光,甘肃敦煌这个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和文化殿堂,成为无数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每年,逾千万游客带着“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的憧憬,踏上奔向敦煌的“逐梦之旅”。
今年1至4月份,敦煌市接待游客538.78万人次,同比增长25.8%。敦煌旅游持续火热,困难与挑战也接踵而至:文物古迹游客承载量有限,保护与利用如何“两全”?游客满怀希冀,文化体验与旅游品质如何“双升”?敦煌文化全球瞩目,如何突破时空限制向世界讲述亘古亘今、推陈出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敦煌逐渐找到破题之法——推进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
科技加持,让敦煌飞天“驻颜有术”
每逢假期,“沙漠中的艺术殿堂”敦煌莫高窟便不时传来游客量已达上限的消息。游客参观意愿强烈,而持续增长的客流量却令古建文物承受着巨大压力。本着对文物和游客同样高度负责的态度,敦煌始终坚持以保护为首要,着力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免疫系统”,推进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
文物保护需要科技支撑,敦煌石窟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体系应运而生。在敦煌研究院石窟监测中心,所有洞窟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信息,集中显示在超大屏幕上;几百公里内的降雨、风沙等情况,也在屏幕上及时更新。这套监测预警系统,依靠600多个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实现了莫高窟大环境、洞窟微环境和文物本体、崖体、展陈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交互分析。利用采集到的数据,敦煌研究院及时监测预警风险,动态调整不同时段进窟客流量,科学核定莫高窟单日游客承载量,实施总量控制、线上预约、数字展示、实地参观的开放新模式,日游客承载量从3000人次增加到6000人次。如今,甘肃省内麦积山石窟、炳灵寺、榆林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等敦煌研究院所辖石窟群均被纳入这套监测系统,为保护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防止文物病害,也需要科技手段把脉开方。目前,敦煌研究院累计完成86个洞窟的整体保护修缮,形成古代壁画保护、沙砾岩石崖体加固、风沙灾害综合防护、石窟监测预警等成套关键技术体系。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场耦合实验室,帮助文保工作者通过实验研究揭示文物病害发育机理,从这里走出的数字化保护技术推广应用于全国22家文博单位。
数字化保护是永久保存文物资源的重要手段。已建成的敦煌学研究文献库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实现了高清图像、文献信息的国际共享。落实《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敦煌研究院积极对接国际机构,组建石窟寺和土遗址保护联合实验室、中国—中亚文化遗产保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加快推进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技术创新中心重组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在一系列科技手段的助力下,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技术、体系也在迭代升级,让这些敦煌的瑰宝历经1600多年历史沧桑,依然保留下丰富的历史记忆。
智慧文旅,让“流量”变为“留量”
敦煌境内现存各类文物点266处,包括莫高窟、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3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以及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内文旅领域经营主体多、公共服务单位多、各类文化活动多,应接不暇的选择时常带给游客“幸福的烦恼”。为此,敦煌创新打造智慧文旅,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游客体验。
2024年以来,一款名为“游敦煌”的一体化综合性服务平台迅速走红。该平台纵向贯通食宿、文创等经营主体,横向对接交通、应急、卫生等政务数据,将旅游相关行业资讯统一梳理整合,推动供需匹配。线上购票、线下核销,游客排队等候的时间大幅减少;一键式查询实时交通信息,票务、演出、美食攻略一目了然……游客动动手指即可获取从抵达到离开所需的“一站式”旅游信息,让敦煌之旅在“说走就走的随性游”和“跑步前进的特种兵游”之间自由切换。2024年,“游敦煌”共上线产品800多款,交易额超1.5亿元。
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强沙尘暴突然来袭,敦煌“用3个小时跑赢12级狂风”,安全转运近万名游客。应急疏散的“敦煌速度”背后,是不断提高的旅游智能化水平。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对游客数据的深层分析,对各景区旅游资源的实时调控,可同时获取不同时段的游客特征模型,从而使得营销推广、服务监管、产业监测精准有效。旺季时,做好人员分流和应急预案,确保“旺季不乱”;淡季时,各环节、全要素精准营销,确保“淡季不淡”。
如今,敦煌的旅游景区建设也不再局限于单一元素,而是走向多元与融合。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体验业态已增加到13种,俯瞰绿洲的低空观光项目、穿越大漠的骆驼骑乘体验、“引爆”社交媒体的万人星空演唱会……鸣沙山月牙泉景区2024年的游客数量突破42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三成。智慧文旅带动旅游消费由“流量”变为“留量”,推动敦煌文旅产业全域开花。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70多年来扎根大漠,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精心保护和修复莫高石窟珍贵文物,努力探索推进文化旅游合理开发。2020年,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甘肃省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该群体“时代楷模”称号。甘肃省委宣传部供图
云端体验,以信息技术助力“时空穿越”
自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开始壁画数字化试验以来,历经30多年实践,敦煌莫高窟数字化研究成果更加多样,应用场景愈发丰富,也助力了敦煌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2022年,世界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研发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发布,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档案面向全球开放,为海内外学者、文化爱好者以及艺术创作者打造了一处“一站式”敦煌文化共享共创空间。人们轻点鼠标,即可身临其境般欣赏超高分辨率的窟内图像,还可上传并出售自己对素材的二次创作产品,且授权、支付、下载等各环节可实现“上链”存证。平台访客现已覆盖全球78个国家。2023年4月,通过数字照扫、三维建模等技术,高精度重现敦煌藏经洞的沉浸式线上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用户可以通过人物角色扮演,穿越历史长河,与洪辩法师等历史人物互动,“亲历”藏经洞的前世今生。
为进一步丰富视觉体验,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公司推出“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高精度立体还原现存最早有明确建窟纪年的西魏第285窟。在虚拟现实、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等新技术的加持下,游客戴上虚拟现实设备,不仅可以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还能身临其境“走入”壁画故事中,或飞跃云端览胜景,或奏响天乐听“神曲”,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今,随着游前线上互动了解知识、游中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游后留存纪念视频这一游览链路的不断完善,游客开放、多元的文化需求得到了进一步满足与提升。
从建成“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到上线“数字藏经洞”及其国际版,再到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这些年来,敦煌不断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有效路径,让璀璨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可以预见,未来数字技术将继续助力敦煌智慧旅游产品、业态、场景的开发与革新,推动敦煌文化跨越时空,以更丰富的形态与更广大的受众实现共振共鸣。
(执笔人:杜浩、史勇强)
(责任编辑:王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