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热爱创造一个个“铁树开花”的奇迹——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
李黎明
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在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战线有这样一位“刘妈妈”——她30多年如一日潜心特教事业,爱生如子、甘为人梯,用诚挚的心牵起孩子怯懦的手,用无私的爱照亮孩子孤独的心,用全部力量推开孩子寂静的门,用唇齿为钥匙,以耐心作密码,为每个被禁锢的生命打开与世界对话的通道,让无声的世界开满鲜花。她,就是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为人师表,做学生最可亲的“老师妈妈”
爱是教育的底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现年52岁的刘玲琍是衡阳市第一批骨干教师。1991年7月,刘玲琍以优异成绩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衡阳市聋哑学校(现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一开始,学校简陋的办学条件、艰苦的教学环境,让刚刚走出校门的刘玲琍犹豫不决,但一想到这群身有残疾的孩子比健全孩子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她最终毅然选择了留下。
初登讲台,18岁的刘玲琍就担任一年级听障生班的班主任。学生刚入学时只有七八岁,自理能力差,她不仅教学生知识,手把手教学生刷牙、洗脸、洗衣等各项生活本领,还到宿舍帮孩子们整理衣被,把他们换下的脏衣物和床单被套带回家洗干净、缝补好。学生病了,她又全程陪伴、细心照料,在她的抽屉里,学生的病历也像作业本似的攒了厚厚一叠。这一切,只为了让孩子们能迅速适应校园生活,在自理自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有位学生叫晓慧,有智力与听力双重障碍,而且性格孤僻,一直不能适应住校生活,稍有不如意,就哭闹着要找妈妈,甚至吞橡皮、拿小刀划伤自己。刘玲琍时刻关注和安抚着她,总把她带在身边。周末到了,晓慧家远,父母又要忙农活,不能来接孩子,刘玲琍便把晓慧带回自己家,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帮她洗澡、剪指甲,用母爱温暖呵护她。
在孩子们眼中,相较于传授知识的老师,刘玲琍更像是给他们温暖和爱的妈妈。34年的特教生涯,刘玲琍当了34年班主任,也被唤了34年的“妈妈”。那一声声“老师妈妈”,承载的是学生对老师最真挚而热烈的爱……
爱岗敬业,在逆境中创造“铁树开花”的奇迹
刚毕业时,面对班上的聋哑和智力障碍孩子,刘玲琍也曾“抓狂”过。但看到孩子们纯真而无邪的眼神,她的心又沉淀下来,决定将余生锻造成渡桥,为这些被命运咬出缺口的孩子,铺就一条冲破沉默世界的阳光大道。
为了让学生们顺利发出第一声,除了摸喉咙、捏鼻子外,刘玲琍还会把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的有无与大小;她还经常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和鼻子旁,让他们感受声带的振动,找准发音部位;在学习舌根音时,她甚至拉着孩子的手伸进自己嘴里,让大家触摸发音时舌头的位置。
为了保证语训效果,刘玲琍规定每位学生每天至少有20分钟的面对面单独训练时间。20分钟虽然不算长,但7位学生就是2个多小时。在此期间,她的嘴巴几乎没有片刻休息,而是不停地带读、演示口型、展示发音部位。一天下来,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已是家常便饭。用刘玲琍自己的话形容就是:像瘫了一样,一句话也不想说。
2005年,是刘玲琍人生中最“寒冷”的一年。那一年,已结婚6年的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没想到,儿子8个月时,被诊断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我的天都塌了。”刘玲琍说,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没日没夜地为这些听障儿童呕心沥血,儿子竟也同样有听力缺陷。为此,她曾一度想辞职回家,全职照顾儿子,但看到班里学生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她又始终无法狠下心,离开她热爱的讲台。
擦干眼泪,刘玲琍又微笑着走上讲台,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回家后再对儿子进行康复训练。从咿呀学语到清晰对话,从手势比划到完整表达,数千个日夜的坚持终于结出硕果:刘玲琍的儿子不仅考上了大学,且成绩优良、性格阳光。这场双重身份的考验,让她对特教事业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功夫不负有心人。34年来,刘玲琍所教过的80余名听障学生中,有30余人能够开口说话,15人进入普校随班就读,20余人成功考入大学。
“眼耳鼻舌身意,色香声味触法,用尽所有为生命解锁,她从命运那里夺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带领孩子们飞离寂静的牢笼,听,每一个新的发音,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刘玲琍的颁奖辞。刘玲琍非常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作为特教老师,又是听障孩子的妈妈,她更能体会到家长的心,更能以百倍的耐心和爱心对待学生,也正是这份热爱、执着和坚守,在逆境中成就了一个又一个“铁树开花”的奇迹。
潜心教学,给特殊孩子带去有质量的教育
特教教师是解码生命信号的工程师,而刘玲琍则是我国7万余名特教教师中的优秀代表。
听障孩子没有有声语言思维,对他们来说,学习语文比正常人学习外语要困难几倍甚至几十倍。为了与学生更加顺畅地交流,刘玲琍的手语打得非常熟练,大家不但喜欢上她的课,下课后也总是围着她比比划划、问这问那。为了更好带领学生走入语文世界,刘玲琍多年来一直坚持一边上课,一边自学康复技能,还自编教材,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法,探索出“个别化教学”“双语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获取知识。
在刘玲琍带的第一批学生中,有两位长大后走到了一起、结成了夫妻。男生叫邓亮,从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进入一所聋哑学校读高中,后考入天津理工大学,毕业后应聘到国企工作,身兼档案整理、员工考勤、用车调度等数职,工作成绩出色。邓亮经常和刘玲琍微信联系,他说:“没有刘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教育,我不可能掌握这么多知识与技能,也不会有今天自食其力的生活。”邓亮的爱人名叫姜燕,从学校毕业后进入一所普通高中就读,后考入北京联合大学,如今回到郴州永兴老家,也成为一名光荣的特殊教育老师。她说:“是刘老师用过硬的专业技能培育了现在的我,我希望用实际行动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教学经验,让更多的特殊学生得到有质量的教育。”
在课余时间,刘玲琍经常与其他同事交流,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教学心得与大家分享,不遗余力指导青年教师。在她的热心帮助下,有近10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市级和校级骨干教师,她自己也被评为湖南省“芙蓉名师”、湖南省特级教师。
从课堂走向人民大会堂,刘玲琍的教育情怀有了更广阔的实践舞台。2023年,刘玲琍光荣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自此,她时常下沉一线调研了解残疾青年人就业、创业需求,持续关注特殊儿童和残疾人群体生活困难问题,全心全意为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幸福感奔走疾呼。刘玲琍常常感慨:“这些年来,国家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投入越来越多,孩子们受到的教育质量越来越高,他们都能够去畅想别样的人生,去拥抱美好的未来,这也是特教老师最期盼的幸福。”
关爱学生,为每一名特殊孩子插上追梦的翅膀
“选择特教,意味着选择敬业与奉献。”执教34载,刘玲琍始终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目标、有梦想,她的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她总是鼓励学生要自强向上、勇于追梦。
考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刘寒湘是刘玲琍的“得意门生”之一。2006年,6岁的小寒湘来到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进入听障班学习,如果一直按照既定规程读下去,她可能永远都是一名只能靠文字和手语与外界交流的聋哑人。幸运的是,2008年,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第一届语言康复训练班,刘寒湘转到了刘玲琍的班级,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3岁之前是语言康复的最佳时期,寒湘开始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已经8岁,只能发出‘啊啊’的哑巴音,声带也很僵硬。”刘玲琍回忆道。面对“超龄”的难题,刘玲琍始终没有放弃,而是每天坚持对小寒湘进行强化训练,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地教。通过几年努力,小寒湘终于走出了无声的世界。后来,在刘玲琍的鼓励下,颇具舞蹈天赋的小寒湘坚持日日练舞,最终成功考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参演过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等众多大型演出活动。忆起与刘玲琍相处的点点滴滴,刘寒湘动情地说:“如果不是刘妈妈教会我勇敢与坚持,我可能永远‘听’不到掌声,也永远无法站上我最心爱的舞台……”
在刘玲琍眼中,每个特殊孩子都是迟飞的天使,特教老师就是要为孩子们插上追梦的翅膀,用爱心托举他们翱翔天空、绽放光彩。如今,她教过的学生里,有不少顺利考入大学,毕业后有的做了设计师,有的走上三尺讲台;还有一些通过职业教育,成为糕点师、理发师,与健全人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生活。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赶上最好的时代,遇上最好的老师,是今天特教孩子们最大的幸运。多年前,刘玲琍曾在班主任日志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特教老师,既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成不了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深爱着我的每一位学生,我愿用自己平凡的一生谱写一首壮丽的园丁之歌!”
(作者单位:湖南省委宣传部宣传教育处)
(责任编辑:王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