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干部好作风
郑东升 李秀军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央苏区时期,群众传唱“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苏区干部的好作风,使党在苏区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提高了党的威望和号召力。今天,重温苏区干部的感人故事,感悟苏区干部的好作风,对于深刻领悟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以优良作风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很有意义。
“公家的钱,我一分一厘也不能动!”
张其德,江西德兴人,1874年出生,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与组织、领导德兴年关暴动,影响一大批农友参加革命。1929年调到信江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会工作。不久,任红十军供给部部长。1930年任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会主席、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行长。1931年任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副部长、部长,赣东北省苏维埃银行行长。次年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行长。他被誉为“苏区的好管家”。
当时苏区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取之于民,征收营业税、土地税和发行公债;二是取之于敌,打土豪筹款和战争中缴获敌军物资。苏区初创时,缴获国民党的物资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张其德经常随军出战,组织力量运回战利品和向土豪的筹款。
在红军二进闽北打下浦城时,夺得一个敌人的物资仓库,里面有很多布匹、衣服等。上级指示可拿出一部分削价拍卖给群众。当时财政部有的同志也想买点。张其德耐心地说服大家:“我们共产党人要吃苦在先,享福在后,便宜货要让老乡们先买。”卖过后还剩下一些东西,他才让同志们买,但他却一样也没有买。
有一天,张其德负责在老乡那里采购一些桌子和椅子,老乡见红军价格公道,就把靠在墙角的一张断了腿的破桌子送给了张其德。把买来的桌椅分发给同志们后,张其德自己没有分发到办公桌,其他同志建议再买一张,张其德却走到破桌前,搬起来看了看,说:“不用买了,这就是我的办公桌。”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财政收入增加了,不少同志劝他做一张新桌子,他总是婉言谢绝。
有一次,那个卖桌椅的老乡来找张其德办事,看到那张断脚的桌子,不解地问:“堂堂的财政部长,有的是金条、银元、现钞,怎么也不缺买张桌子的钱,你怎么还在用这断腿的桌子?”张其德对老乡说:“老乡呀,革命的日子还长着哩,财政部长更要带头节约啊,如今虽然家大业大了,富日子还得当穷日子过呀!你看,这桌子不是一样用吗?”
为了疏通商品流通渠道,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张其德会同各级苏维埃政府,设立物资检查局、船舶检查局和对外贸易处,将苏区的茶叶、油料、生猪、粮食、纸张等土特产运到白区,换到食盐、布匹、西药等物品,以满足苏区军民的需求。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苏区面临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粮盐短缺。张其德和财政部的同志发动群众熬硝盐,在他的号召和指导下,苏区办了大小1300多个硝盐厂,年产硝盐约1000万斤。同时,他还领导各地消费合作社工作人员深入白区采购食盐。有一次,省总社采购员在上饶五区接到800多斤食盐,但苦于无法运回。张其德嘱咐他把盐放在棺材里,通过五区的地下党组织青妇部部长程子珍,安排8个普通群众抬着棺材,由程子珍带领,一批人跟在后面哭哭啼啼。国民党岗哨见是棺材,赶紧吆喝让抬过去。就这样,800多斤食盐安全运回苏区。
张其德一家有5口人在外参加革命工作,在他的带领下,3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家里只剩妇孺,吃穿用度等大小事务都由老伴余细安想办法,家庭生活很困难。一天,他的老伴来找他,问他要几块钱作家用。“都说你当了财政部长,管的全是金银财宝,给几块钱还会没有?你真的愿意看到孙子们一个个都饿死吗?”张其德听罢,郑重地对她说:“公家的钱,我一分一厘也不能动!”经过他耐心的解释,通情达理的老伴被说服了。
良好作风的养成,离不开对党的纪律规矩的敬畏。严守党的纪律规矩,不是单纯的口号,而是在共产党员血液里流淌的不可改变的基因,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形成强大战斗力、竞争力的源泉。张其德长期担任财政管理方面的重要职务,保持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作风,严以律己,从不公款私用,作出了表率。
“背着金条乞讨”
刘启耀,1899年4月出生在江西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15岁便离家靠做长工、撑竹排谋生。1926年9月,兴国县的工农革命运动迅速兴起,刘启耀秘密参加了农民协会,成为睦埠村的早期革命者。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2月,革命的浪潮把刘启耀推到中央执行委员、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岗位上。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布通令规定全省苏维埃各级机关“反对铺张浪费,为革命履行节约”,而且“必须是十二分的节俭,否则就成为革命的罪人”。第五次反“围剿”时,中央苏区被敌人包围,经济上十分困难,刘启耀想尽各种办法节省经费。他起草文件的毛边纸,先写铅笔,后写红笔,再写墨笔,正面用完,背面接着用,他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做到不浪费一个铜板,不滥用一张信纸,不多点一盏油灯,不乱耗一支铅笔。
从1934年起,他坚持从家里带米到省苏维埃政府办公,节省公家伙食,支持革命战争。旁人风言风语,刘启耀的老婆开始也不理解,埋怨他说:“省苏主席,连饭都赚不到吃,真没用。”刘启耀并不怪她,耐心地给她讲道理,“共产党的官,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后来,刘启耀工作忙,没有时间回家背米,老婆心疼他,就挑米去宁都探望,还开玩笑说:“老公老公,饭要我供。”刘启耀则回答:“革命成功,吃穿不穷。”环境虽然异常艰苦,刘启耀却始终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根据组织安排,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刘启耀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的宁都突围战中,刘启耀负伤,满身是血,不省人事。敌人清理战场时,从一具游击队员遗体中搜到一份中共党员证,上面写着刘启耀的名字和职务。于是,敌军赶忙叫来随军记者当场拍照,借以邀功请赏。不久,敌人的大小报纸大肆吹嘘击毙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实际上,牺牲的是刘启耀的同庚战友刘国龙。刘国龙为救受伤昏迷的刘启耀,将其推入死人堆中后拿着他的驳壳枪和证件去引开敌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就在那个深夜,被寒风冻醒的刘启耀,找到原来藏身的山洞,取出掩埋在乱石中的褡裢系在腰间。沉甸甸的褡裢里装着金条等。那是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曾山和他们分手时,请他妥善保管的经费。伤愈后,他与游击队也失去了联系。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他穿着烂棉袄,戴顶破斗笠,肩背讨饭袋,手拿打狗棍,化装成乞丐,往湖南方向去追赶长征的主力部队。可是湘赣边境敌人岗哨林立,盘查森严,他只好隐姓埋名,在遂川、万安、泰和一带山区漂泊流浪,过着乞丐生活,渴了在溪边喝口水,饿了向附近人家讨点饭吃,入夜就躺在茶亭或破庙里休息。
刘启耀一边乞讨,一边找党组织。身体虚弱的他有时饿晕在路边。令人敬佩的是,这个腰缠万贯的“乞丐”,宁可讨米讨饭,忍饥挨冻,却始终坚持不肯动用公款分厘。
这期间,刘启耀几乎走遍了赣西南老苏区各个角落,秘密联络了老党员、老红军、老苏区干部数百人,同敌人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1936年初,刘启耀在泰和县马家洲以办旅社为名,筹建了“旅宁同乡会”,接待过往失散红军,开展党的秘密工作。经过一年多时间,刘启耀先后联络到原中共杨赣特委书记罗孟文、宣传部部长刘飞庭等1000多位失散的苏区干部和红军战士。
1937年初,刘启耀和罗孟文、刘飞庭等人在泰和马家洲组建了中共临时江西省委,刘启耀被选为临时省委书记。在临时省委机关成立后的第一次常委会上,当大家都为省委今后的办公经费发愁时,刘启耀撩开破衣烂衫,把一包金条倒在桌子上,说:“这是我突围时保管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经费,今后归临时省委支配。”大家都惊呆了,谁都没有想到刘启耀居然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同志们都惊讶地称他为“腰裹金银的讨米人”。刘启耀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大家对他保存党的经费的传奇经历无不由衷敬佩。
后来,临时省委用这笔经费买了一栋房屋,以赣宁旅泰同乡会的名义建立了省委秘密机关,部分剩余经费用于保释狱中的战友。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破除‘四风’顽疾。”
刘启耀是苏区干部的典型代表,也是苏区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在生存环境极端恶劣的革命年代,身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他自带粮食去办公、宁可讨饭也不动用公款分毫,彰显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政治本色和人格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这些优良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自身党性修养,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于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坚持慎独慎微慎初,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自觉加强作风建设。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
(编辑:梁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