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保持清醒坚定 纵深推进作风建设
边学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纪检监察机关要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牢牢把握作风建设的政治性、人民性、系统性、实践性,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与坚定,不断将作风建设推向纵深。
一、深刻体悟作风建设的政治性,把握深邃战略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开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征程。我们要站位政治全局,深刻把握加强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从事关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认识。我们党历来强调作风问题无小事,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久而久之必然导致信仰滑坡、组织涣散、腐败横行,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加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要站在维护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作风建设的紧迫性,一步不停、半步不让,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
从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责任理解。作风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着眼全面从严治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全党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践行优良作风、狠抓作风建设,是向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标看齐的实际行动,也是对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直接检验。我们要站在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闻令而动、令出纪随,更加坚定坚决推进作风建设。
从决定事业成败的政治逻辑领悟。良好作风既是坚强凝聚力,也是强大战斗力。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我们党依靠顽强作风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党的作风好,党和人民就能勠力同心,各项事业就能繁荣兴盛。前进道路上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作风建设,越要以优良作风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我们要站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作风建设的必要性,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好作风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二、深刻体悟作风建设的人民性,坚定人民至上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最重要是要抓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党的作风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的晴雨表,作风好不好,群众的感受最真切,群众最有发言权。我们要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关键,以优良作风取信于民,把广大群众牢牢团结在党的周围。
坚定走好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树牢群众观点,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密切联系群众,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到群众中听真话、察实情,当好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坚持问计群众,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广纳民意、汇集民智,把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智慧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良策实招。
注重凝聚群众力量。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都强调把群众请进来、开门搞教育。只有把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统一起来,作风建设才能深入人心,老百姓才会发自内心认可。深化群众点题,坚持群众对什么问题反映强烈、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把老百姓的问题清单作为作风建设的任务清单。加强群众监督,拓宽群众参与作风建设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使作风建设更接地气、更暖民心。突出群众评价,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群众高不高兴、支不支持、拥不拥护作为重要衡量标准,以群众满意度检验作风建设成效。
坚决维护群众利益。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仅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也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只有坚持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超常规大纵深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才能答好作风建设的民心答卷。推动惠民政策落实,聚焦民生工作堵点淤点难点,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纠正责任虚化、政策悬空、举措不实等问题。靶向纠治作风顽疾,持续深化“校园餐”、农村集体“三资”、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等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变化。用情用力为民办事,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督促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三、深刻体悟作风建设的系统性,践行系统施治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作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作风问题成因复杂、表现多样,任何零敲碎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都难以根治。我们要着眼全局、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其他方面工作形成融合互促、相得益彰的工作格局,努力取得更大治理成效。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只有牢牢把握三者的内在联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才能更加有力有效推进作风建设。以坚强党性引领作风建设,深刻认识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牢牢拧紧“总开关”,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切实把作风建设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以严明党纪保障作风建设,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纪律教育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融入组织管理全过程,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以铁的纪律严查顶风违纪行为,引导党员干部遵规守纪、明戒知止。
坚持风腐查纠治理相贯通。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不正之风滋生隐藏腐败,腐败行为助长不正之风甚至催生新的作风问题。整饬作风、惩治腐败必须一体推进,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二者不可偏废。强化由风查腐,深查细究不正之风背后的请托办事、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斩断由风及腐、由风变腐的利益链条。强化由腐纠风,查办腐败案件必查作风问题,加强线索处置,做到反腐不漏风。强化以案看风,深入分析风腐交织问题的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征,推动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加强制度执行,坚决阻断风腐问题滋长蔓延。
坚持纠“四风”树新风相结合。正气不彰、邪不可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坚持纠树并举、激浊扬清,推动积厚成势、化风成俗,才能促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毫不动摇纠治“四风”,坚决整治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旅游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严肃纠治督检考过多过频、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等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大力培树新风正气,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等优良作风,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的关系,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持续向上向善。
四、深刻体悟作风建设的实践性,激发昂扬向上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干部作风,最终是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我们要顺应形势任务需要,把作风建设往深里抓、往实里做,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突出全面从严、一严到底。严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基调,也是作风建设一以贯之的鲜明特征。只有把严的态度亮出来,对作风问题紧盯不放、露头就打,才能防止不正之风滋生蔓延。严格落实责任,压紧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严格标准要求,引导党员干部对照党章党规党纪立身做事,以作风高标准推动发展高质量。严格刚性约束,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强化常态化巡堤检修、培土加固,坚持遵守规定没有特权、执行规定没有例外,持续释放越往后越严的强烈信号。
突出崇实戒虚、务实唯实。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是我们党一向倡导的优良作风。没有实干,再宏伟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作风建设必须落实落靠。督促真抓实干,围绕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谋实思路、做实举措、扎实工作,坚决纠治政绩观错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不实之风。推动狠抓落实,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强化政治监督,督促党员干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激励担当作为,打好精准处置、规范问责、惩治诬告、澄清正名、跟踪回访“组合拳”,引导党员干部勇挑重担、敢作善为。
突出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只有横下一条心,经常抓、深入抓、反复抓,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融入工作抓常,推动各级党组织把作风建设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通过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作风,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性循环。聚焦具体抓细,从小处抓起、从点滴做起,以个别问题突破带动面上问题解决,推动作风建设积微成著、笃行致远。健全机制抓长,善于运用改革办法,及时总结新时代以来作风建设的有益经验,推动完善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机制,为作风建设提供长效保障。
(作者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
(责任编辑:赵瑞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