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大河潮头立 中原挑大梁
李 娜
大河奔涌处,中原气象新。
邙山脚下,黄河之水浩荡东去;商都遗址,文明脉络绵延千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关注郑州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5次来到河南考察调研,2次深入郑州视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多个重要场合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针对强化郑州中心城市作用、推进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生态保护、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等作出重要指示,科学指明郑州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方法路径、实践要求,为郑州明确发展方向、壮大发展势能、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引擎,郑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阔步前行。从黄河生态保护到科技创新突破,从枢纽经济崛起到民生福祉改善,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以新担当新作为,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答卷。
奋勇争先挑大梁
在黄河之滨的中原腹地,郑州正以国家战略支点的姿态,勾勒着中心城市的新版图。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指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从中央“强化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谋划到省委“挑大梁、走在前”的定位,这座城市以创新为桨、开放为帆,在时代浪潮中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自2018年郑州进入“万亿城市”以来,经济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经初步核算,2024年,郑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32.1亿元、同比增长5.7%,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好中向新发展态势。
作为河南省会,郑州正在以中心城市发展带动郑州都市圈建设,夯实中部崛起战略支撑;积极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布局,推动产业向高端攀升、向规模集聚;以落实黄河国家战略为带动,一体推进生态保护、污染防治、产业转型;统筹抓好高质量就业、普惠养老服务等工作,办好民生实事,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2025年年初,国务院批复同意《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郑州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了多规合一的科学蓝图。根据这一规划,跻身新一线城市的郑州,将迎来经济产值和生态颜值的又一次双提升,打造更为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市新名片。
黄河安澜谱新篇
黄河宁,天下平。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六载春秋过,郑州始终勇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全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从生态修复到文化传承,从确保黄河安澜到推动城市发展,一幅城水共生、城兴水美的和谐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初夏的黄河岸边,草木繁盛、月季怒放。傍晚时刻,当你站在郑州南裹头广场的观景台上远眺,夕阳西下,落霞中飞鸟盘旋,跑道上行人欢笑,一派生机勃勃而又灵动美好的景象。
自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郑州把黄河战略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高水平制定《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和《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建设方案(2020—2035年)》,划定了核心示范区范围,明确了“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三大功能定位。配套编制“十四五”实施方案,以及生态综合治理、防洪与水资源、文化博物旅游等N个专项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初步构建了“1+1+1+N”的规划方案体系。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谋划实施黄河滩地公园、黄河博览馆等300多个重点项目。
昔日,黄河以母亲般的胸怀哺育了两岸儿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如今,这条美丽的母亲河正继续造福沿岸人民。
站在黄河中下游分界碑观景台远眺,落日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生态廊道如绿丝带蜿蜒,炎黄二帝像前游人如织,感受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力量。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郑州,这座与黄河相伴数千年的城市,正书写着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壮丽篇章,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科技创新启新程
《2024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中,郑州名列我国15座新一线城市之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中,郑州进入“2024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TOP100”前20强;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科技城百强榜(2024)》中,郑州中原科技城跃升至第15位……这些数字体现的不只是GDP的增速,更是一座内陆城市创新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位于河南郑州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时作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为郑州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方向既定,关键看落实——
这里,产业不断集聚。签约后37天内项目开工,17个月实现投产,7个月迎来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作为比亚迪产能最大、用工最多的整车生产基地,郑州比亚迪自落地以来,便以其高效的生产线和精湛的制造工艺不断刷新行业纪录,成为河南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支点。
这里,项目持续深耕。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及研发中心项目已经在郑州开工,建成后,将成为富士康在中国大陆“3+3”战略新事业的总部所在地和综合性的指挥中枢,为区域经济发展、高端制造产业链构建注入新动能。
这里,算力不断增强。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在郑东新区北龙湖畔闪亮登场,超聚变战略发布会上众多合作伙伴齐聚一起共谋发展。
这里,协议陆续签署。河南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将在先进计算、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基层治理、智慧交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落地更多产业。
众多头部企业纷至沓来,扩大合作、深耕中原。
“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上,郑州居全国第16位。郑州规上工业企业突破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5800多家,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好中向新。
枢纽城市通天下
位于郑州经开区的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货运繁忙,集装箱卡车来往穿梭,龙门吊频繁起降。这里是国家铁路一类口岸,承担着中欧班列(郑州)开行任务,是连接河南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窗口。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郑州国际陆港。看到郑州国际陆港集铁路港、公路港、空港、海港于一体,正在打造国家铁路一类口岸、多式联运服务中心、中欧班列货运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他们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
近年来,郑州始终以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抓手,将枢纽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
对外,郑州“空、陆、海、数”丝绸之路通道建设协同并进。
“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2024年,第二届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在卢森堡举办,开放的河南让世界瞩目。进入2025年,郑州机场喜讯频传,“郑州—塔什干—伊斯坦布尔”“郑州—布达佩斯”等跨境电商全货机航线开通,空中运输能力持续提升。
“陆上丝绸之路”风驰电掣。今年1月,中欧班列(郑州)开行315班、同比增长200%;2月,郑州—阿什哈巴德TIR运输线路开通,两周岁的河南TIR持续拓宽亚欧“第四物流通道”。
“通江达海”逐步照进现实。今年1月,河南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召开,推动内河航运成为工作重点之一,内陆城市的水运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数字丝绸之路”加快建设。依托郑州大数据实验区,加快建设国家级数据中心及区域分中心,着力打造国内外经贸交流的数字通路。
对内,郑州多式联运助豫加速融入全国市场。
“海铁直运”使河南“揽海入怀”。常态开行郑州至青岛等港口铁海联运班列,不仅为企业降本增效,更打通了河南与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的对接联系,打开了枢纽经济发展新天地。
“空高联运”让高铁与“空中丝路”双向拥抱。积极探索利用郑渝高铁货运示范线形成具备可行性、可持续性、时效更快、更加经济的空高联运新模式。4月,顺丰中原多式联运国际枢纽项目正式落地郑州,为河南更好以交通枢纽优势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增添新动能。
向北对接京津冀,向东融入长三角……以“米”字形高铁网为牵引,河南加强各种交通设施的无缝衔接,持续做大做强枢纽经济。
曾经,古丝绸之路上的声声驼铃伴着商旅的步伐,串联起一条连接中外的贸易通道。
如今,大型全货机的呼啸声、货运班列的汽笛音、邮轮的轰鸣和E贸易繁忙的键盘敲击声,交织成河南高水平开放的强音。
从黄河之畔到商都大地,郑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担当。如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加速推进,中原科技城活力迸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郑州正以“挑大梁、走在前”的姿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篇章,让黄河岸边的璀璨明珠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郑州日报社)
(责任编辑: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