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甘肃天水:文旅增色 陇右名城绽华彩

发表时间:2025-05-06 来源:2025年第5期《党建》杂志

彭雯 安东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秦岭脚下、渭水河畔,被誉为“陇上江南”的古城天水,春风浩荡,春潮澎湃。

因“天河注水”传说而得名的天水,有着5000余年的文明史、2700余年的建城史,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生态休闲旅游胜地,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富集。

202491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水,考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和麦积山石窟,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他强调,甘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深情厚望,催人奋进。天水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锚定“文旅强市”目标,深入贯彻“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理念,以系统性思维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以培育文化旅游为首位产业,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生,不断绘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活态传承,伏羲文化生生不息

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天水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今已逾500年,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的庙宇,也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500多年来,伏羲庙历经12次规模较大的修缮和扩建。2004年开始的第11次修缮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历时12年,恢复了伏羲庙古建筑的历史规制和原有格局,呈现出四进六院、层层推进的宫殿式布局。

2023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伏羲庙启动了第12次修缮,对先天殿、太极殿、牌坊等5座古建筑分别做了揭顶修缮。“此次修缮,我们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部分腐朽的椽子、望板以及残损的瓦面进行了替换,这成为历次修缮中屋面修缮规模最大的一次。”天水市博物馆古建筑保护与园林部副主任王元介绍说。

每一次修缮,都是伏羲庙生命的一次延续。第12次修缮于去年年底完成,解决了伏羲庙屋面长期存在的损伤问题和顶部坍塌的安全隐患,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和艺术特色,为研究伏羲文化和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如今的天水伏羲庙,朱甍碧瓦,庄严肃穆,薪火传承不息。

眼下,距离一年一度的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天水市博物馆太昊伏羲祭典保护传承中心主任郑文玉正忙着筹备大典各项工作。

郑文玉介绍说:“公祭伏羲大典于每年6月举行,目前已成功举办30多届,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重要平台。”

寻根问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天水作为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相沿成习、延续至今。

1988年,天水市政府正式举办公祭伏羲大典;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海峡两岸同时举办共祭伏羲典礼。

“‘太昊伏羲祭典’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成为全球中华儿女对人文始祖伏羲表达敬仰的主要形式,也是弘扬中华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力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天水市博物馆馆长刘玉璞说。

 

2024年6月21日,2024(甲辰)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天水隆重举行。 高樯 丁凯摄

 

为国护宝,崖壁文明跨越千年

出天水市区,向东南行进30余公里,就来到了一片石窟秘境——春日暖阳下的麦积山石窟。一拨又一拨的游客穿梭于崖阁栈道,在这座“东方雕塑陈列馆”里流连忘返。

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的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历经10余个朝代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泥塑及石雕造像3938件、壁画千余平方米,为各民族文化交融、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留下珍贵印迹。2014年,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49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麦积山石窟,沿着栈道仔细察看距今1600多年的洞窟和雕塑、壁画,同保护修复工作人员亲切交流。他说,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林海茫茫,山崖壁立。为保护好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文保工作者坚守在山野之间,与寂静洞窟为伴,不断更新文物保护方式。

“这是第30窟,之前存在塑像破损、壁画空鼓和起甲等问题,去年年底我们修复了这些问题。”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主任马千详细介绍起洞窟的遗存与修复情况。

马千和他的团队在保护和修复石窟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守旧与创新相结合。“守旧就是使用传统的修复工艺,创新就是采用现代设备科学分析洞窟用泥等材料的性质、成分、配比等,基于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原则,最大程度保留文物原本的面貌和原有的信息。”马千说。

去年以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聚焦文物本体保护、水害治理、生物防治等紧迫需求,加强文物保护科学基础研究,强化科技创新在麦积山石窟的示范和应用,着力破解危岩体加固、渗水、栈道安全、大型彩塑稳定性等方面的难题,潜心为国护宝,倾力守护文化根脉。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遗产中西魏、北周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现存的洞窟建筑、造像与壁画艺术、古代文书等都是杰出的古代建筑、艺术和文献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吸引了一大批研究者投身其中,孙晓峰就是其中之一。

孙晓峰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数字中心的一名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是佛教石窟考古。“我负责的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第二卷整理工作开始于2022年年底,涵盖第120窟至127窟,目前主要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部分图片的补拍、考古测绘图的修饰等后期整理工作。”孙晓峰说。

麦积山石窟现存的221个窟龛并非千篇一律,有大型窟、小型窟,有摩崖窟、仿殿堂窟,大小、形制、类型等不一而足。多样化赋予了麦积山石窟的独特性,也增加了麦积山石窟的研究难度。

孙晓峰案头上这一本厚重的考古报告,正是为麦积山石窟“著史立传”的一部分,这项浩大且重要的工程注定是场持久战。

“在考古报告的整理工作中,我们注重年轻人的培养,注重和外界的合作,同时注重碳十四测年、数字化、多光谱分析、AI等现代科技成果的综合运用,这些都是为了让麦积山石窟这一宝贵文化遗产通过研究与科技的力量永存于世、永续利用。”孙晓峰表示。

目前,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前四卷的编写工作正在全力推进。

 

麦积山石窟。丁凯摄

 

文旅融合,羲皇故里活力迸发

“这是我们以麦积山石窟中的金刚力士塑像为原型创作的毛绒玩具,这是伏羲庙和‘东方微笑’小沙弥塑像冰箱贴……”315日,甘肃文创非遗市集展销活动在天水市龙城广场拉开帷幕,甘肃天之水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安生在自己的文创摊位前不断为游客讲解商品,忙得不亦乐乎。

大地湾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花牛苹果、牛肉面、麻辣烫、盖碗茶……放眼望去,赵安生的摊位上,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天水元素十分鲜明。

“依托天水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丰富的文旅资源,我们打造了本土文创品牌‘天小仙’,目前设计研发了100多个系列600多个品种的文创产品。”赵安生表示,“借助此次活动,我们希望能推广好文创产品,宣传好天水文化,讲好‘天水故事’。”

从“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到天水花牛苹果、麦积山“东方微笑”的走红,去年以来,天水市文旅市场热点不断涌现,游客来天水旅游的热情持续高涨,天水一度跃升为全国瞩目的旅游热门地,有力促进了文旅市场的蓬勃发展。

天水市抢抓机遇,全力打响“千山万水·就爱天水”文旅品牌,在资源整合优化、服务质量提升、宣传推介营销上持续用力,坚持将文旅产业作为拉动消费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不断夯实文旅产业发展基础、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服务能力,有效放大出圈效应,全力推动全市文旅市场长红常旺,带动文旅产业持续繁荣与发展。

按照“大文化、大产业、大市场、大景区”的发展思路,天水着力打造城市文脉核心展示区,先后建成天水工业博物馆、弘文博物苑等标志性场馆,重点建设天水市博物馆新馆、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工程,积极推进武山县水帘洞、甘谷县大像山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鹃山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秦州区孙集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麦积区入选文旅部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李官湾村等6个村创建为全省文旅振兴样板村。

为助推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天水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精心打造一系列旅游演艺精品剧目,推出《天水千古秀》《一画开天》《梦回天水》等大型演出剧目,创排秦腔剧目《官泉人家》《谢瑶环》等。这些演艺剧目的推出,对于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完善天水旅游业态,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天水市将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锚定航标,推动文旅要素全域化提升、业态全链条拓展、服务全方位配套,继续书写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实践故事,全力打造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强市,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与动能。

(作者单位:甘肃日报社)

(责任编辑:陈蓉)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