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
张 振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推进,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抉择。
教育为基,精心立德树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既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涵养精神品格。新时代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破除功利化、短视化倾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高等教育尤须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生态布局,强化基础研究支撑,推进交叉学科创新,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范式,在知识生产与科技攻关中锻造战略科学家与卓越工程师。基础教育则应回归育人本真,通过启发式教学激活求知内驱力,依托探究性学习夯实科学思维根基,在青少年心灵深处播撒创新火种。教育之树常青,方能滋养科技之花绽放,托举人才之鹰翱翔。
科技为翼,驱动发展引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从“两弹一星”到量子通信,从高铁飞驰到北斗组网,中国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在科技浪潮奔涌的今天,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需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深耕基础研究,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突破“卡脖子”难题。要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让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形成协同创新的“矩阵效应”。既要鼓励“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潜心钻研,也要倡导“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精神。唯有将创新基因深度融入发展血脉,让科技引擎全功率运转,方能驱动“中国号”巨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破浪前行。
人才为本,铸就核心力量。人才是教育成果的结晶,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到“人才强国战略”,历史反复证明:得人才者得先机,聚人才者赢未来。新时代的人才观,既要尊重高精尖缺的领军者,也要重视扎根一线的实干家;既要吸引海纳百川的“凤凰来栖”,也要培育本土成长的“参天大树”。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环境,需破除体制机制壁垒,统筹推进“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展,搭建人尽其才的舞台。不仅要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更需以“周公吐哺”的诚意和“千金买骨”的魄力,让人才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当每个个体的创造力充分涌流,当各类人才的智慧火花竞相迸发,发展的引擎必将迸发出更强劲的动力。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绝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彼此成就的有机整体。唯有将三者置于国家战略全局中统筹谋划,方能形成“1+1+1>3”的倍增效应。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系统思维推进三者协同发展。教育要瞄准科技前沿优化布局,科技要依托人才优势突破瓶颈,人才要立足教育根基厚积薄发。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做教育改革的推动者、科技创新的护航者,更要做人才成长的铺路人。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之光照亮创新之路,让科技之翼托举强国之梦,让人才之力汇聚复兴洪流。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