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建设新型文化空间 加强优质文化供给

发表时间:2025-05-06 来源:2025年第5期《党建》杂志

徐晓梅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供给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文化供给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云南省昆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历史文化街区、文创园区、城市商业区、旅游景区、美丽乡村5条路径,精心打造空间布局“美”、内容品质“优”、运营机制“新”、服务效能“高”的新型文化空间,丰富优质文化供给,让市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市范围已建成挂牌的新型文化空间324个,19个入选全国、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评比。

打造街区新型文化空间,擦亮城市建设新名片。昆明老街、翠湖街区、龙泉古镇、官渡古镇等是昆明市主要的历史文化街区,针对过去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老化、文化属性淡化、城市记忆褪化等问题,昆明市强化各类规划中文化建设的刚性约束,把文化特色融入城市发展。坚持“工程未动,文化先行”,在特色街区改造提升中,以文化为内核,打造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建设街区型文化空间,让街区型文化空间成为城市新的文化微缩景观,构建“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整体城市意象。例如,随着“九巷十三坡”文化古街巷的回归和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解放纪念馆等博物馆群落的亮相,以及“蓝花楹文化节”“银杏艺术节”等文化节庆的兴起,翠湖文化街区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和市民文化生活首选地。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将翠湖文化街区占地约4600平方米的原市文化馆“群艺大楼”改造为“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新型文化空间,并创新“以场地换服务”的新型文化空间打造模式,突破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场馆老旧、功能单一、受众面窄的瓶颈,让“老场馆”焕发出新面貌。

打造园区新型文化空间,孵化主客共享新业态。文创园区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昆明市有34个国家级和省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但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园区出现了文化核心竞争力弱、偏离文创主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品牌效应不强等问题。昆明市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园区运营主体文化招商引流、入驻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与文化活动组织的方式,在园区更新改造和提质升级中聚焦文化内容、文化业态、文化场景植入,打造园区新型文化空间,引导文化产业园区打破“围墙”,由“封闭管理”向“开放共享”转型,在守住城市文化记忆的同时,让老旧厂房及园区实现腾笼换鸟、涅槃重生,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新型文化空间的创新模式与灵活的资源配置,盘活了昆明市大量工业遗存和闲置公共设施,吸引650余家企业、撬动社会资金近3.1亿元共同参与城市文化建设。例如,云纺文创园目前建设了云纺博物馆、云纺剧场、云纺心舞台和云纺24小时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空间,通过互动体验、展览展示、文化交流、全民阅读等形式,将传统工业文化遗址转化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将潮流、文化、社交、艺术等元素融入园区各公共文化空间,迅速成为吸引客流的引力场。C86·山茶坊如今已是一个以书店为标志性品牌的文化园区,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年度最美书店——璞玉书店坐落于此。2024年,璞玉书店的营业收入达到1893万元,实现了“文化引领、赋能空间、带动消费”的可持续运营。

打造商区新型文化空间,培育文化消费新场景。随着互联网购物的快速发展,传统商区受互联网冲击逐渐没落,商区业态陈旧、吸引力减弱。昆明市在同德昆明广场、恒隆广场、顺城王府井等商区通过文化艺术赋能商区改造提升,打造商区新型文化空间,不断提升商区的文化吸引力。通过定期在商区文化空间举办艺术摄影、城市文化活动、文化市集,以满足人们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文化消费等各类需求。综合运用雕塑、园艺、灯光等多种方式渲染文化艺术氛围,将城市各大商区建设打造成为具有烟火味道、人文气息、文化气韵的生活美学空间,成为城市时尚文化新地标和主客共享的文化新空间。例如,公园1903商区是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滇越铁路为文化背景,依托CGK昆明当代美术馆、1903space画廊等新型文化空间,常年举办阅读文化节、艺术节、音乐会、夜间集市等时尚文化活动,“文化+艺术+商业+旅游”的复合式体验引领文化消费新潮流。昆明正义坊商区,有2个最受外地游客、本地市民欢迎的场所,一个是百年书店——东方书店,成为融合了文创、艺术、休闲等元素的新型文化空间,许多学术名家都选择在这里开办图书推介会和读书分享会,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另一个就是庭院剧场,深藏于全市各个商区的古宅老院,经过引导和打造,如今变身庭院剧场,成为全国首创的独特文化现象。目前,28个庭院剧场已累计演出1000余场次。

打造景区新型文化空间,促进文旅融合新发展。昆明市是知名的旅游城市,但市内的传统景区一度过度依赖自然风光,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客体验单一。昆明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将文化与体验、旅游与生活相结合,打造汇集展览、演出、艺术和餐饮等多种业态组合的景区新型文化空间,进一步增强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通过景区新型文化空间建设,推动旅游业高效发展,成为引领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方向。建成108公里环滇池绿道,有效串联起沿线生态湿地、景区景点、传统村落,组织开展滇池东岸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大观奇妙夜”灯展、“庾园三十四夜”等系列文化活动,重现大观楼长联描绘的“五百里滇池”立体长卷,让游客体验“滇池边的与鸥共舞”,享受“鲜花里的四季如春”。昆明市结合自身旅游城市定位,在升级改造传统场馆的同时,将新空间与旅游相结合,打造“没有墙壁”的新空间,创新推出国内首家“云端图书馆”,将优质文化服务延伸到云端的民航客舱中,为游客提供文、艺、商、旅复合型体验。在2024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中,“云端图书馆”入选美好空间类十大提名案例。

打造乡村新型文化空间,拓展乡村振兴新路径。充分挖掘梳理乡愁记忆和乡村历史文化脉络,依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建筑、传统村落、文化礼堂、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空间,整合乡村公共文化、民间文化艺术、社会教育、党群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资源,植入乡村文化,因地制宜策划打造集美观、实用、便捷于一体的乡村新型文化空间,提升乡土文化内涵。投入2亿元奖补引导资金,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的原则,对环滇池绿道沿线的46个传统村落进行文化改造提升,打造一个又一个滇池渔村新型文化空间。例如,小渔村、沙堤村通过“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推进农文旅融合,特色民宿、渔家美食、帐篷营地、农耕文化体验、艺术创作空间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官渡区福保半岛,以乡村田园美好生活为切入点,举办大地丰收艺术节,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共同打造艺术展区、丰收集市等,传统非遗和现代音乐会在这里碰撞,展现充满乡土气息的独特艺术魅力。

(作者系云南省昆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编辑:孙进军)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