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硬仗
陕西省西安市委组织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西安作为特大城市,常住人口超1300万,人员结构多样、群众需求多元、治理环境复杂。近年来,西安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以“民有所呼、我有所行”为抓手,系统谋划推进、靶向施策攻坚,积极探索特大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扎实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坚持全域统筹,强化同向发力
市委贯通联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组织,以“上”的动力和“下”的压力撬动“干”的活力,确保牵引有力、推进有序。系统谋划推动。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多次专题部署、组建工作专班,出台“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计划、基层治理“六个新提升”等8个实施方案,持续攻坚短板弱项。以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市区级领导带头践行“四下基层”制度,包抓联系重点领域,主动解决基层实际困难。凝聚多方合力。探索社区服务保障体系,整合国企、学校、医院等领域资源,开展“党员示范、服务有我”系列活动,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单位(党员)接单”的方式,实现多方联动、资源需求精准对接。针对反映较多的物业问题,联合住建部门、物业企业、基层代表召开党建联建专题会,开展“两提一清”专项行动,整顿清退21个服务差、矛盾多、满意度低的物业企业。探索街道社区领办公益性物业、引入国有物业服务企业“整片承包”等方式,为无物业小区、老旧小区等提供兜底服务。常态下沉服务。市级选派百余名新进机关干部到社区服务锻炼半年,为社区纾困解难。健全“双报到”机制,3600余个机关党组织和17.1万余名党员干部常态化到社区报到,去年累计解决下水管网改造、停车难充电难等2700多项民生实事,开展慰问援助、矛盾调解等服务26.4万余次。
突出机制牵引,深化减负增效
市委着力破解基层权小责大事多、“小马拉大车”等问题,持续为基层明责、赋权、扩能,切实增强“马”力、提升“拉”力。优化街道管理体制。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考核指标,建立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完善准入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赋予街道对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任免建议、派驻基层执法力量指挥协调等5项权力,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制度,由街道统一发放派驻机构的薪资、考核奖励等,提高街道对派驻机构考核评价权重至60%,确保街道“有哨可吹”、部门“闻哨而动”。提升社区服务效能。出台社区减负增效若干措施,健全自治、协助、负面事项清单,减少53项承担事项。集中整治点赞投票、打卡签到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清理规范加挂牌子、证明事项等,取消对社区“一票否决”事项和创建评比。举办“每期一主题”的社区书记大讲堂,强化矛盾调解、应急处突等能力提升。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主的考核制度,实行“全岗通”和“离案工作法”,要求社区工作者走访排查时间不少于60%,对群众满意度低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予以调整,推动基层聚焦治理服务。
紧扣需求导向,创新载体平台
市委聚焦群众身边小事,注重发挥党组织“架桥搭台”作用,用服务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把小事办好、实事办实。丰富服务供给。试点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针对群众养老托幼、健康养生、兴趣爱好、职业发展等需求,在市、区两级社区学院和100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市民课堂、社区夜校,引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为群众提供优质、低偿服务培训。建成1373个小区党群服务站,1.8万余名社区工作者定岗小区、就近服务。创新服务载体。广泛开展社区党组织“一年10件实事”活动,征集确定纠纷调解、噪音扰民、下水疏通等群众身边烦心小事1.4万余件,利用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机制,撬动驻区单位等资源力量解决落实事项超98%。常态化举办全市社区运动会、社区文化艺术季系列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赛事活动,辐射带动超千万人次参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聚焦服务基层,夯实资源保障
市委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导向,持续巩固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保证有人员服务。全面清理规范借调干部,明确不得以任何名义从街镇、社区借调人员,健全定期督查通报机制。招聘社区工作者6500余名、专职网格员2700余名,动员2800余名外卖员、快递员到服务区域街道社区报到,担任社区“民情前哨”,多层次充实工作力量。保证有经费服务。每年投入不少于3.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为民服务。从党费及体彩、福彩公益金中,三年累计划拨3.6亿元用于社区改造提升。设立社区发展治理专项经费,支持碑林区小区邻里服务站、临潼区网格化治理、高陵区“高幸食堂”等33个服务项目建设,多渠道保障基层经费需求。保证有阵地服务。统筹调剂170余处国有闲置场地供周边社区低偿使用。实施社区阵地“三去一改”提升计划,将16.1万平方米办公面积改造成便民服务功能区。通过新建、改扩建、开发商移交,以及与驻地单位阵地共享等方式,建成中心社区、“红色驿站”等3900余个,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捷服务。
注重信息赋能,加快数字转型
市委坚持“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完善平台机制,更快更好解决群众诉求。改进处置机制。优化12345市民热线、“长安E格”等平台功能,建立“统一受理、分级处置、区街联动、限时办结、评价反馈”机制,街道社区接诉即办、处理一般性事务问题,职能部门承接街道“吹哨派单”、限时办理反馈,区级层面按照“谁呼谁评、谁应评谁”原则,围绕“响应率、办结率、满意率”,由上报或派单主体对职能部门进行线上评价。加强智慧赋能。拓展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完善AI模型、平台功能、数据分析等技术,315个事项实现“两个免提交”,539个事项实现“一证(照)通办”,85%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线上办理。开发“i西安”城市服务应用,统一发布社保、教育、公积金等服务事项,整合医学住行、生老病养等领域高频服务事项,掌上办理率超60%,平台受理、分转、办理、分析等环节效能进一步提升。强化跟踪问效。依托市、区两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每季度梳理基层无法解决问题和12345市民热线群众集中诉求,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攻坚,推动从办好“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将各单位履职情况纳入公众满意度调查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与绩效奖励、职级晋升等挂钩,不定期专题协调、调度督查,解决涉及多部门、推进缓慢、消极应付等问题,推动全市各级把惠民政策落实、把城市服务做深做细做到位。
(编辑:梁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