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物业管理 多元主体共治共享
徐瑞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牛街西里一区社区聚焦物业费标准分歧、楼体设施老化、业委会组建屡败等治理难题,探索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机制。社区党委将组建业委会作为破题关键,以高质量物业服务推进老旧小区焕新蝶变。
政治引领、思想动员,达成行动共识
社区党委强化政治引领,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直面治理难题,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象化为提升小区人居环境的治理目标,引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主张,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让多方治理主体从“一盘散沙”到“齐心协力”。
深化认同,锚定治理方向。社区党委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方积极协同、业主广泛参与的治理体系,吸纳多方不同意见的热心业主参与业委会筹备。针对业主与物业长期对立、商户与居民利益冲突、候选人利益团体纠葛等困境,社工党员和居民党员对楼内人群分层包干,通过分析业主诉求,实施分层分类动员。社区党委融合业主行为规范、物业企业社会责任、公益价值观等开展宣传,成立业委会的共识逐渐得到小区居民的广泛认可。
授权赋能,培育骨干业主。社区动员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业主参与业委会组建工作,发展楼内骨干党员作为业委会临时党支部书记和党建指导员人选。针对业主群体中“想干不敢干、能干不愿干”的现实痛点,社区书记带队入户恳谈,承诺全程支持,消除“单打独斗”的担忧。通过召开党委会、支部书记例会、党员大会等方式,传递成立业委会的正确导向,营造“参与光荣”的社区氛围,为各方嵌入信任基础,激发居民参与楼内事务管理的兴趣和动力。
释法明理,稳固信任根基。从成立筹备组到召开业主大会,社区请律师全程跟踪指导,确保有问必答、有难必解。紧扣业委会组建中的法律风险点,通过“法律释疑—程序透明—违规必究”的全程监控,实现全周期法治护航。面对质疑风险,社区积极寻找证据,动员当事业主主动发声,发布《致居民的一封信》,召开法律宣讲会,借助社区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居民客观公正参与选举,培育社区居民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意识和习惯。
激励驱动、多方共赢,激发共治动力
社区党委以改善居住环境为共同利益纽带,构建“居民—物业—社工”协同共治体系,通过授权赋能破解治理困境,提升组织动员力、制度建构力、学习转化力,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切身小事做起,从“要我做”变为“我们做”。
调动居民自治积极性。针对屋顶维修、电梯更换等民生工程,组建由律师、业务科室及热心业主构成的“攻坚智囊团”。在缺乏业主组织的情况下,社区居委会代行业委会职责,通过63场分层协商会消除业主疑虑,从不同利益角度出发做通业主、物业工作,引导确定维修方案,实现屋顶维修,通过电梯更新方案。社区探索构建具有参与能力、参与技术、参与动力的居民参与体系,实现个人价值与治理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业主从“观望者”到“参与者”的积极转化。
增强物业服务原动力。社区畅通居民和物业高效参与治理渠道,引导物业从“管理”转向“共治”。社区与物业共同开展“家园焕新行动”,清理废旧自行车,重新规划车棚,提高充电桩使用率,优化垃圾清运路线。建立“物业季度沟通会”机制,降低业主与物业沟通成本,逐步形成“服务改进—信任增强—合作深化”的良性循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围,实现多方主体之间的相互激励与正向反馈。
激发社工干事精气神。社区党委在推进业委会组建过程中,开设“全科社工训练营”,通过居民调研走访、专业知识学习、对话场景模拟、专项问题研讨、多方观点辩论等方式,开展集体学习,主攻物业管理及相关法律知识,提高社工专业知识水平、协调沟通能力、攻坚克难韧性。通过优化责任分担,建立社工学习成长发展的空间预期、资源支持和容错机制。能力进阶激发服务创新,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组织协同、筑牢根基,塑造关联网络
社区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带动居民自治组织建设,通过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将公共性基础注入社区治理,实现从个体利益向公众利益转化,推动多方治理主体从“相互对峙”走向“彼此信赖”。
提升居民协同自主性。社区党委激活“红色触角”,通过邻里关系追溯、物业档案筛查等方式,建立动态业主信息库,精准掌握居民情况。组建12支“流动票箱小分队”,通过电话、入户等方式联系业主,利用晚间及周末开展“扫楼”行动,确保不漏一人一户。创设“云端议事厅”,为海外及外地业主提供线上表决通道。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开放、多元和流动社会情境中,推动业主投票参与率不断提升。
培育社区治理公共性。社区注重在协商议事中培养公共性基础,以多方共赢为导向,构建相互信赖关系,共同聚焦区域性公共事务治理。社区建立严密的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全程为治理秩序“把关”,推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支持业主、物业广泛参与小区事项研讨,站在各方角度解开彼此心结、化解私利冲突,形成良性有序的自我调节能力。
塑造主体相互关联性。社区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聚焦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重塑居民、物业、社区党委之间的主体关联性。在选举中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开展志愿者选举流程、法律知识培训。通过文化市集、节庆民俗等活动增进交往,改善城市小区居民间陌生化状态。社区基层党组织持续改进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不断贴合服务群众的需要,逐步促成各方治理主体在资源、专业上实现互补、达成合作,形成“事务共商—资源共用—责任共担”的治理生态,确保社区治理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办事处)
(责任编辑:张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