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匠心追梦 技能报国——记全国劳动模范、广州地铁集团自动化高级工程师李天明

发表时间:2025-05-06 来源:2025年第5期《党建》杂志

叶石界

 

“哔哔”……当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广州地铁集团运营事业总部基地维修中心时,李天明正聚精会神检测着电路板线路。在这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埋头检测维修的忙碌身影。

李天明是广州地铁集团自动化高级工程师、李天明创新工作室首席技师,也是广州地铁车辆电子部件自主维修的开拓者。有着17年党龄的他,多年来始终坚守一线,处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实现了广州地铁电子维修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突破,闯出了一条从中专生成长为首席专家的“逆袭”之路。

 

李天明(左)与团队成员在工作室研究地铁列车电子部件的设计原理,并讨论维修方案。 广州地铁集团供图

 

成功来自热爱、执着与专注

今年,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单公布,李天明名列其中。2023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次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获得国家级荣誉让我明白,只要脚踏实地、专注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也一定能够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在李天明眼里,荣誉的取得不仅是对他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时刻提醒着他要继续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在岗位上不断发光发热。

2000年,李天明从广州无线电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入职广州地铁,成为一名列车检修员。20055月,因工作成绩出色,李天明开始担任新成立的电子班首任班长,负责地铁车辆电子部件及模块的检测维修工作。在此后的20年时间里,李天明始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这个年轻的班组也在他的带领下,从3人小组发展成由160多人组成的专业团队。

一个人的成功,注定离不开汗水的浇注。在成长的道路上,李天明也曾经历过不少煎熬时刻——

他记得,初到广州地铁工作时,所有列车全部采用进口电子部件。“维修这些零件相当于从零开始,一是公司先前没有人做过,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二是设备手册上都是密密麻麻的英文、德文或日文,而且不同国家生产的电路设计风格也不同,简直是一团乱麻。一开始,我真的无从下手、力不从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天明至今仍感慨万千。

面对“拦路虎”,迎难而上是李天明的唯一选择。那段时间里,他利用一切休息时间泡图书馆、边学习外文边翻译设备手册、逛电子市场采购零部件练习拆焊技术……在一个个不眠之夜里、一次次通宵达旦中,李天明终于一点点摸清了每一个设备甚至每一个元器件的设计原理。

2005年夏天,李天明又迎来了一次攻关考验——自主修复空调核心控制板。夏日的广州,酷热难耐。白天,李天明和同事们利用列车高峰期回库后宝贵的几小时时间,钻进气温达40摄氏度以上的车底,对修复后的控制板进行安装调试。不到5分钟时间,所有人便汗流浃背、浑身湿透。晚上,他又带领团队“死磕”德文和英文资料,分析设计原理,研究搭建测试环境……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攻关小组成功修复列车空调核心控制板,一项“卡脖子”技术终于迎来突破。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广州地铁在李天明和团队的努力下,走上了列车电子部件自主维修之路。

20147月,李天明创新工作室成立。此时已成长为技师的他,又拥有了一个展现精湛技术的舞台。2021年,该工作室入选“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个人的精进、团队的成长,靠的是什么?“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对工作的热爱、执着和专注。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每一位实干者。”李天明坚定地说。

 

从零起步到5000多种技术突破

李天明是广州地铁线路从单线运营到四通八达跨越式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公司从引进技术到实现技术自立自强的参与者。

在地铁自主研发、实现国产化技术改造的征程上,电子部件维修是重要一环。

地铁列车依靠电机驱动,其中牵引逆变单元是电机的驱动模块。简单来说,牵引逆变器好比列车的心脏,掌管着列车运行的动力供给。

过去,牵引逆变单元核心器件完全依赖进口。然而,由于国外实施技术封锁,一旦核心器件出现故障,便只能送回原厂进行维修,不但费用高昂,而且需要耗费大半年时间,严重影响列车的运营。面对这项“卡脖子”技术难题,李天明带领团队成员开始发起“进攻”。

“我们利用积累了10多年的经验进行创新攻关,研究自主改造方案,经过一步步摸索,终于成功‘解锁’了这一技术屏障,实现了牵引逆变单元的国产化。”李天明说,“这项突破不仅将牵引逆变单元核心器件的采购成本从原来的60多万元降低到17万元,而且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团队还培养出相关器件的选型、匹配、检测、维修、量产等多项能力,大大提高了地铁的运营保障能力。”

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不是个例。

M2500板被称为地铁列车电路板中的“航空母舰”。在这块A3纸大小的电路板上,布局着8层电路走线、约3000个电子元器件。由于厂家不提供原始图纸,也没有现成的测试手段可以借鉴,一旦电路板出现故障,技术人员该如何应对?面对这一维修难题,李天明和团队成员向困难发起“冲锋”。他们找来X光机、显微镜等设备,逐个点、逐个单元,一点点、一寸寸扫描记录M2500板电路数据。而后,通过细致分析扫描数据与电路原理图、搭建测试环境等步骤,团队终于在众多元器件中精准锁定故障点,并成功修复60多块积压件。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M2500板特有的故障剖析法,并凭借多年的维修经验,开始对外提供技术服务,积极承接市场中的维修业务。”李天明自豪地说。不久前,一位来自南京的客户就专程“打飞的”将故障列车电路板送到广州,向李天明团队发来“援助”请求。

开辟离线测试环境、设计进口PU模块的国产化替代方案、制作电子装置令报废部件“变废为宝”……据不完全统计,李天明带领团队先后攻克5000余种地铁列车电子部件维修难题,填补了该领域的多项国内空白。

扎根地铁行业20余年,李天明见证了我国地铁从线到网的飞速发展历程——从最初借助国外技术和设备,到自主建设自主维修,再到走出国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于他而言,地铁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更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者。

 

形成“雁阵”让技术薪火相传

从工班初级工干起的陈细弟,如今已成为广州地铁的一名技师。一路走来,他的成长离不开师傅李天明的“传帮带”。

2021年,年轻的陈细弟接到一项重要任务——诊断维修地铁电子系统的主控板。“主控板是进口部件,供应紧张、价格昂贵,当时的技术团队还不具备维修能力,于是组织找到我,希望由我负责攻关。”陈细弟回忆道。

接到任务后,陈细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研究与试验。但是,由于主控板电路排线十分复杂,他花了大量时间,尝试了众多方案,却始终没有成功完成手工拆焊工作。为此,他苦恼不已,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每天晚上泡在工作室不肯走的陈细弟,很快引起了师傅李天明的注意。“师傅主动向我了解情况后,便鼓励我要坚持下去,还陪我一起加班研究技术难点,和我讨论如何完善焊接技术方案。”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幕场景,陈细弟话语中透着感激。那段时间里,师徒二人每天吃住在工作室,从清胶工艺、温度等诸多细节入手,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尝试。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半个多月后,主控板的检测维修方案终于成功敲定,损坏的主控板也顺利完成维修并交付前台运营使用。

回想起2008年刚加入电子班时的经历,陈坤至今印象深刻。对于新入职的地铁技术人员来说,快速熟悉电路维修规程的最好办法,便是先在列车上将设备实物和手边的电路图进行一一对应,再接受实地模拟操作训练。但是,列车白天要运营,如何完成操作练习?为此,李天明二话没说,就当起了“夜校”老师——每天下班后,他将这群“新兵”召集起来,利用列车深夜回库后的宝贵时间,在车上向大家讲解线路原理、分析故障原因。“有时候,师傅讲晚了,大家就干脆在工班上打地铺睡觉,睡前还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学习气氛特别浓厚!”陈坤说。

让每个人在工作室里快速成长一直是李天明的心愿:“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在组织的关心与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我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不断精进技术,实现人生目标,服务地铁运营,传承工匠精神。近年来,我们以‘传帮带’工程为载体,通过系统梳理20多年沉淀的工作经验与技术窍门,构建起技能传承体系,实现了知识技能的全链条输出。”李天明介绍道。

截至目前,李天明创新工作室已培育出5名高级技师、9名技师骨干力量,推动团队形成“雁阵效应”,让技术火种在维修实践中薪火相传。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李天明带领团队,用汗水浇灌劳动之花,用行动诠释劳动真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奉献着青春、贡献着力量。

(作者单位:南方杂志社)

 (责任编辑:王碧薇)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