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党建网 > 专题库 > 《党建》杂志 >

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火车头” 切实肩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央企使命

发表时间:2025-04-30 来源:2025年第5期《党建》杂志

孙永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轨道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中国中车集团所属企业,勉励我们要加强自主创新,练好内功,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中国中车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使命,守正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一、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中车集团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战略核心位置,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有力推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高质量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大力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把发展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从启动研发到最终定型历时5年,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动车组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96项主要设备实现统一中国标准和型号。中国轨道交通成为新竞赛规则重要制定者、新竞赛场地重要主导者。

注重协同创新。CR450科技创新工程”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科研项目,主要包括CR450动车组和时速400公里高铁线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秉承技术协同研究、平台联合开发、能力共商共建、成果共创共享的理念,国铁集团牵头组建铁路科技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中国中车集团承担CR450动车组研制工作。20241229日,CR450动车组样车在北京发布,列车试验速度时速450公里,运营速度时速400公里,标志着“CR450科技创新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推进机制创新。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探索自主决策研究、允许不同技术路线、弱化短期经济效益评价等创新模式,形成“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打好岗位分红、员工持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组合拳”,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二、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中国中车集团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围绕“优、平、简、去、活”改革思路,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效能“三类治理”,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聚焦实体实业、主责主业,推动资源要素向核心业务和擅长领域集中。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坚决清理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处置低效资产、无效资产,退出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和过剩产能。

提升治理效能。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健全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企业效益,切实转变思维理念和发展方式,更好统筹“质、量、效、率”逻辑关系,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经营效率,深化机构改革,压缩不必要的管理层级,精简管理职能重叠部门,优化管理链条管理流程,全面推行扁平化管理。

释放发展活力。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着力打造人才高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20字”要求,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提升竞争性选拔占比。员工能进能出,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严格劳动合同管理,合理控制用工总量,健全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机制。收入能增能减,坚持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分配。

 

三、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新型要素,全面激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数智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中国中车集团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品智能化成为“国家名片”新特征,产业数字化成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新标识,出行智慧化成为人民出行新体验。

驱动企业发展。搭建“一张网、一朵云、一平台”数字基础架构,完善数字化转型管理体系,着力推动经营管理驾驶舱、生产指挥驾驶舱、产品全生命周期驾驶舱、智能产品研发数字化体系“三舱一体系”建设,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控、供应协同、运维服务全流程链再造、全数据链贯通、全价值链联通,全面提升协同研发能力、精准管控能力、精益制造能力、准时服务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运营。目前,已建成47个数字化车间、63条智能化生产线。

赋能业务拓展。依托数字技术赋能价值创造,探索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中车价值创造模型,搭建了中车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架构模式,实现产品、配件、检修、服务一体化发展,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布局。成功实施了无锡S1号线、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等项目,实现了数字赋能的显著效应。

重塑产业生态。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投建中车大数据中心,着力提升数据存储、计算、分析、治理能力,为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提供产业发展数字生态。产品故障与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连接高速动车组4500多列,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近90%。充分发挥链长融通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平台、绿色循环经济交易电商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企业超过1000家,数智生态加速形成。

 

四、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特质,坚决贯彻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国中车集团坚决贯彻国家“双碳”战略,提出绿色投资、绿色创新、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绿色企业“6G”理念,发布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与行动计划,推动零碳能源、零碳交通、绿色制造、碳资产、碳数字、碳品牌“6A”零碳行动,争做绿色制造领跑者、绿色交通示范者、绿色生活创造者、绿色发展先行者。

加快绿色技术创新。着力构建“双碳”技术研发体系,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加快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究和应用,锻造绿色低碳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全方位、全过程发展绿色生产力。永磁牵引系统节能率最高可达30%,按照列车总能耗降低30%进行测算,一列地铁列车每天可减少排放1000公斤二氧化碳、3公斤二氧化硫,每年省电约40万千瓦时,减排效果相当于种植1万平方米的阔叶林。

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加快构建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产业发展新格局,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打造以风、光、储、氢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体系。风电发电机销量排名全球第一,叶片销量排名国内第二、全球第三。新能源乘用车电控系统已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导品牌之一,并成功出口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加快绿色企业建设。提出到2035年实现企业运营碳中和、2050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的总体目标,开展产品全寿命周期碳足迹管理标准研究,探索碳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开展碳排放核查、碳足迹认证工作。6家企业入选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40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1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五、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大力营造同链共建的发展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中国中车集团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唯一一家产业化集团,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扎实推进固链、补链、强链、塑链,搭建产业发展融通平台,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补齐短板弱项。积极参与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补齐产业链关键领域、产品、技术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研制及试验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项目,由中国中车集团牵头组织实施。该项目实现了城轨装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自主可控。地铁关键系统自主化和技术升级,打破了关键零部件的技术依赖,整车自主化率达98%以上。

带动全链发展。作为轨道交通装备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坚持发挥融通带动和主体支撑作用,与42个产业链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实施共链行动,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有效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组“复兴号”动车组有4万多个零部件,涉及10多个行业、20余个省市。目前,中国中车集团全产业链供应商3.8万余家,其中主要供应商1.5万余家、核心供应商6900余家;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1万余家,其中民营企业8000余家。

释放规模效应。发挥龙头企业资源聚集能力,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高度关联有机整体,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实现企业联动发展、产业协同发展。湖南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聚集中国中车集团5家核心子企业,聚合400多家企业,涵盖从材料、部件到系统、整机,从制造到服务完整产业链。山东青岛拥有中国中车集团4家龙头企业、13个国字号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研发中心,带动260余家配套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作者系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郭慧)

网站编辑:王博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