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建要闻 >
党建网 > 党建要闻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多部报告
发表时间:2025-10-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审议金融工作情况报告

金融机构经营和监管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本报记者张璁

10月2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作了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在存量货币政策效果持续释放的基础上,2025年以来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5月份推出新的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进一步降准、降息,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力度,优化支持资本市场两项货币政策工具。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同比分别增长8.7%、8.4%。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14%。货币政策的执行和传导进一步强化,流动性保持充裕,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为提振金融市场信心、改善社会预期、应对外部冲击、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积极作用。

报告指出,金融机构经营和监管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2025年9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超520万亿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36%、不良贷款率1.52%,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6%,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平均风险覆盖率分别为295%、226%,均显著高于监管标准,损失抵御能力总体充足。

潘功胜介绍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情况。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共98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918亿元,其中86%为民营企业,92%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公司再融资9968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总和。2025年9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1.8%、22.9%、11.2%、58.2%、12.9%,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超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隐患方面,报告表示,建立完善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化债政策框架、跨部门工作机制、债务统计监测及查询机制,及时提供应急流动性借款,严防集中“爆雷”。经过中央和地方各方面努力,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较2023年3月末分别下降71%、62%,风险明显缓释。同时,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落实降低首付比、下调房贷利率等政策。发挥好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指导商业银行通过“白名单”机制新增贷款2.2万亿元。

潘功胜表示,下一步要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全面提升人民币计价、支付、投融资、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推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好金融支持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和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工作。积极践行全球治理倡议,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持续推进自主可控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和发展。跟踪研判海外经济形势及政策对我影响,坚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审议二〇二四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

国有资产公布最新账本

本报记者彭波

10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国有资本权益总额109.4万亿元,全国国有金融资本权益总额33.9万亿元,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68.2万亿元。截至2024年末,全国国有土地总面积52413万公顷,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2024年,全国水资源总量31123亿立方米;全国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价款4.1万亿元;全国矿业权出让收益1383.9亿元。

报告显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开展国有资产报告工作,持续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坚决管好、用好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健全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提升国资监管工作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水平。推进布局结构持续优化,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在金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支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着力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支持力度,2024年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47亿元。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支持作用,2024年拨付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107.3亿元,着力改善小微企业、“三农”融资发展环境。

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大力推动资产盘活利用,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立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共享平台,推动跨部门、跨级次、跨地区调剂共享。规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切实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健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出台市政基础设施等专项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

在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大力建设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形成自然资源“一套数”。研究制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城镇开发边界管理办法,组织清理整治河湖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4.2万个。

报告指出,接下来将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国有金融资本服务保障能力。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加强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共享平台推广应用,巩固深化盘活成果。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完善耕地保护考核规则,推动重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增储上产,筑牢自然资源资产安全基础。

审议2024年度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

国资国企实现发展质效有效提升

本报记者张天培

10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

据介绍,截至2024年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01.7万亿元,负债总额260.5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总额109.4万亿元,资产负债率64.8%。5年来,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国有资本权益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1.4%、11.7%、11.0%,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5%以内。

报告显示,各地区、各部门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接力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提升监督管理水平,推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主要包括: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制机制、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好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持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切实筑牢国有资产安全防线。

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国有企业共同努力下,国资国企实现发展质效的有效提升和体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履行了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其中,经营效益稳中向好,5年来,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年均增长6.0%,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7%,充分发挥国民经济“顶梁”“压舱”作用。使命担当不断增强,积极参与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成果丰富。科技创新持续加速,5年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研发经费年均增长8.6%,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截至2024年末,建设运营的基础电信网络覆盖全国,高铁营业总里程达4.8万公里,服务保障功能不断彰显。

报告提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具体包括: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充分激发国有企业活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压实责任强化监督,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审议刑罚执行工作情况报告

刑罚执行工作制度不断完善

本报记者张璁

10月26日,受国务院委托,司法部部长贺荣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作了国务院关于刑罚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

在持续健全刑罚执行制度机制方面,报告显示,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刑罚执行重要基础性法律立法修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监狱法修订中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制度,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监狱工作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明确为法律制度并予以巩固。全面实施社区矫正法,健全监禁刑和非监禁刑相衔接的刑罚执行体系。公安部、司法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关于交付执行、刑罚执行变更、监狱民警现场执法、看守所执法等一系列细则、规范,刑罚执行工作制度不断完善。此外,刑罚执行机关自觉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对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跨省交叉巡回检察发现的问题,专门派出工作组督促有关单位切实整改。

报告指出,监狱工作坚持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既对罪犯执行刑罚,又对其改造重塑,是真正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把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纠纷化解、法治宣传作为整体来抓,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突出思想教育攻心治本作用,根据罪犯不同特点精准矫治。优化教育改造模式,统筹用好课堂教学、劳动生产、心理矫治、社会适应、亲情感化等多种手段改造罪犯。加强出监教育,将非遗技艺、养老护理、中式烹饪等适应社会需求的项目纳入职业技能培训,帮助罪犯掌握重新融入社会的谋生技能。引入社会力量建立常态化帮教机制,司法部和民盟中央开展“黄丝带帮教”活动,组织帮教活动3800多次。司法行政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对罪犯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开展帮扶。

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推开,特别是2020年社区矫正法施行以来,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全面提升。依法设立县级以上地方社区矫正机构2888个,基本实现县区全覆盖。深入推进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再犯罪风险评估规范化建设,防止高风险罪犯适用非监禁刑。健全社区矫正执法工作指引,坚持科技赋能,推进全国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严防脱管失控。对违反监管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依法严格处理,2021年以来对4万多名社区矫正对象提请撤销缓刑、撤销假释、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收监执行。根据社区矫正对象个性特点和犯罪类型,制定针对性矫正方案,加强法治、道德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努力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成为守法公民。

审议检察院刑罚执行监督工作情况报告

以高质效检察履职促进高质量刑罚执行

本报记者张天培

10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刑罚执行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刑罚执行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刑罚执行监督工作持续加强。2021年1月至今年9月,检察机关依法提出刑罚执行监督纠正意见等97.1万件,以高质效检察履职促进高质量刑罚执行,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维护监管场所安全稳定。检察机关常态化开展监狱、看守所等监管场所安全防范法律监督,协同排查化解风险隐患,监督纠治“牢头狱霸”、违禁品“捎买带”等突出问题。

防范监外执行风险隐患。深入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促进加强监外执行人员管理,监督纠正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问题,督促收监严重违反管理规定、监外执行条件消失的社区矫正对象1.7万人,防范发生新的违法犯罪。

依法开展刑罚交付执行监督。针对怠于交付执行、违法拒绝收监等收押难、送监难问题,2021年以来,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司法部开展专项清理活动并常态化推进,纠正判处监禁刑罚罪犯未交付执行9.6万人。

依法开展刑罚变更执行监督。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是刑罚变更执行的重要制度,检察机关把刑罚变更执行监督作为重中之重,既纠正不该变更而变更的“乱作为”,又防止该变更而不变更的“不作为”。依法监督纠正“纸面服刑”“提钱出狱”问题。

依法开展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监督。检察机关对消极执行、违规终结执行等违法情形提出纠正意见28.4万件,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开展职务犯罪案件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和执行检察专项活动。积极参与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部署开展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依法推动纠正刑罚执行领域违法查封扣押冻结企业财产、违法执行等问题1328件。

完善刑罚执行监督机制。检察机关建立完善“派驻+巡回+科技”监督机制,一体加强派驻检察、巡回检察、数字检察,有力推动刑罚执行监督提质增效。在公安部、司法部等大力支持下,最高检先后组织对20省20个监狱、18省21个看守所开展跨省交叉巡回检察。全国检察机关开展监狱巡回检察3723次、看守所巡回检察5122次。

报告显示,近年来,刑罚执行领域执法司法日趋规范,刑罚执行监督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刑罚执行监督总体力度不够、刚性不足,存在监督理念还需优化、工作质效有待提升、制度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

对此,报告提出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议: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确保刑罚执行监督工作正确方向;加大监督力度,着力纠正刑罚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刑罚执行监督质效;加强协作配合,共同维护刑罚执行公平正义;强化素能建设,持续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的过硬刑罚执行监督队伍。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7日04版)

 
网站编辑:穆菁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