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专题 > 党建网评 >
党建网 > 专题 > 党建网评 >

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发表时间:2025-02-21 来源:党建网

潘同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并列,强调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这一新论断科学阐明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紧密关系,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丰富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准确表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科学高效的国家治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改革工作时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务求改革理念、改革方案、改革举措、改革路径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相适应。从“摸着石头过河”、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到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我国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方法和路径不断走向成熟,不断与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最新实际相契合,不断回应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

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符合二者间的系统特征。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全面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是涵盖了内政、外交、国防以及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的全面发展。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伴随现代化而来的是更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国家治理是对整个社会体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的过程,也是一个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综合适应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更加善于解决社会发展各种问题、更加及时满足社会发展各类需求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既不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小修小补,也不是临时性的权宜之策,而是运用系统思维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全面优化和深度变革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必然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出新要求,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并开辟广阔前景。

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符合二者间的动态特征。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社会系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分析其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适应,也必然是一种动态适应。纵观改革开放的历史不难发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改革创新都包含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动态适应的过程。在调整的过程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适应程度不断提升。

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符合二者间的开放特征。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国家治理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适应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度安排和政策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由商品和要素的流动转向制度型开放。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制度型开放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为适应全球经贸格局重构和我国比较优势新变化而进行的路径调整和战略升级,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主动适应、积极服务和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开放发展的有力证明。

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必须依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发生新的伟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科学看待和正确把握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以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问题为牵引调整和优化国家治理,以国家治理的守正创新为路径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辩证统一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在聚焦和破解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问题中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系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网站编辑:赵明月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