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校园党建
    电子科大:创新云端思政课 入脑入心有益趣
    发表时间:2020-04-28 来源:党建网

    创新云端思政课 入脑入心有益趣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线上教学纪实

     

      文稿修改近30遍、130MPPT12000字的演讲稿上传下载几十次、N次试讲演练……腾讯会议中,细致记录下了每一位读书分享者的成长过程,从最初磕磕巴巴到最后一次分享时的妙语连珠……抗疫期间,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在线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热情有多高、劲头有多足?身处异地、跨学院跨专业学生的联合读书汇报有多精彩?本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有多强?近日,电子科大云端课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读书联合汇报会的落下帷幕,并给出了答案。

     

    读原著:“走进经典”的教学改革

      本次分享活动源自授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芙蕊两年来坚持在做的一件事——“走进经典”教学改革。

      “把学生从习惯看手机引导到喜欢读书上去,指定原著书目、引导精读泛读相结合。”两年前,郭芙蕊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马克思主义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其中有关“理工科高校马原课程教学中的阅读引导”引发了她的思考。

      接连三个学期,郭芙蕊开展了名为“走进经典”的教学尝试,希望将教师为主角“以教为主”的课堂变革成学生唱主角“以学为主”的“学生主场”。但在本学期,同学们因新冠肺炎疫情暂时无法返校,思政大课只能采用线上授课。

     

    本次联合汇报的书籍

     

      郭芙蕊决定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中信息传输“多对多”的优势,在加强学生的思维引导、增强互动性的同时,持续推进思政课“走进经典”走向深入,引导学子在线读《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原著,将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真正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传承弘扬爱国情。

     

    学原文:工科生对思政大课的严谨演绎

      阅读原著的过程充满苦与乐,同学们发挥各自专长,用工科生做项目的逻辑性、思维的严谨性和成电人身上的钻研精神,相互协作、精益求精,通过“庖丁解牛”似的阅读过程,将看似抽象艰深的原著学深悟透。

      

    材料修改与彩排过程

     

      接到任务当晚,“机电学院小组”迅速建立专门的 QQ 群,总结书籍特点与内容,确定阅读的时间安排与分工,商讨各组讲解的内容范围,制定组内读书汇报时间规划,并对分享内容进行层次划分和讲解分工。

      “数学学院小组”采用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的模式展开阅读,“经管数院混合小组”从相关网站中找到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单行本 PDF 版本作为阅读范本共享到小组群。“信通经管混合小组”按照内容将书籍分为三个板块,并按照每一周阅读一个板块的方式开展阅读任务。“用一种比较清晰合理的方式展示给全班同学,让没有看过这本书的同学能够了解其想要讲述的内容”成为“信通学院小组”的一致目标。

      

      联合汇报中各组PPT首页展示

     

      330日联合汇报当天,同学们在腾讯课堂,一人后台操作教师电脑,控制整场PPT播放,通过提前设置点击动作引出预期的动画与内容,不断调整语调上的抑扬顿挫与停歇间隔以便听众理解,同时配合 PPT 的动画效果,最终准确实现了对讲稿时间节点与对应PPT内容的匹配,呈现了一堂精彩的线上分享课。

     

    悟原理:除了“获得”还有“享受”

      读原著为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分享也锻炼了同学们的沟通、理解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到团队协作带来的成就感,这一“获得”过程,同时也在“享受”。

      “理工科同学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冲着最终答案去的,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采取读原著的方式将自己带入到那个遥远而广阔的大背景中,我们获得了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数院学子王文譞说。

      老师和助教不遗余力的指导解惑,让来自信通学院的大三学子陈阳感慨颇深,“没有小组间的讨论就不会逐渐读懂书本,没有大组间的交流就不能做到无缝衔接,没有和老师助教的沟通就不能进行答疑解惑并把 PPT 做得精致流畅。我们在思维碰撞、通力合作中收获了知识和快乐。”

     

    获得感:抓住永葆思政课青春的秘诀

      教学是个“教”与“学”的双向过程,教学效果的发挥,取决于“教”与“学”过程中所有人的努力,不仅有教师的“教”,还需要学生的“学”,是带着责任感、兴趣和挑战自我的自主性学习过程。

      学生不仅需要知道“是什么”,还需要知道这个结论获得的思维过程,以及对结论的分析方法。有了获得感,就有了思政课的亲和力。

      郭芙蕊表示,以往我们在研究思政课的亲和力时,多从客体的教材、主体的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通过指导和融入实践等方面寻求途径。其实,思政理论本身的亲和力更应该被挖掘。通过学生的经典阅读,回归特定历史场景,感受思政的理论魅力,从而发现理论本身的亲和力,最终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网站编辑:朱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