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校园党建
    武汉大学汇聚学科优势合力攻坚“科研战疫”
    发表时间:2020-04-10 来源:党建网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武汉大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研战疫”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科研基础优势,在疫区中心点亮科学烽火,把文章写在抗“疫”前线,以深厚的家国情怀近距离体察民情动态,用强烈的责任担当潜心攻克技术难点,汇聚学科能量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一、聚焦科研技术主攻方向,服务一线防控和救治需求

      疫情发生以来,为解决一线对于病情检测和病患治疗的新技术需求,武汉大学汇聚多学科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基础科研和跨学科平台优势,精准切入抗疫关键点,注重科研攻关与临床、防控实践相结合,“两条战线”紧密配合高效服务抗疫工作。第一,着力解决抗疫技术难点。各科研团队紧密贴合临床救治需求,抓快抓早力争为疫情防控提速增效。在疾病诊断方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疫情初期首先开展核酸检测,之后学校专家团队又迅速推出了多种检测和辅助检测方法,刘天罡和李艳合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开发了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蓝柯与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协同研发数字PCR核酸检测,武汉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冠肺炎CT影像人工智能处理系统,对新冠肺炎检出的敏感性达到97.6%,检测时间平均只需1.33秒,有效提升了病毒检测能力。在治疗药物筛选方面,研究团队发现了8种药物或化合物在体外试验中对新冠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两个老药和三个武汉大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在细胞水平抗病毒效果明显。在病毒发现与溯源方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会同合作研究单位开展了环境气溶胶病毒载量监测工作,得出环境气溶胶病毒载量数据,以科学阐述有力缓解了公众对气溶胶传播恐慌心理。第二,精准研发疫情防控服务产品。充分发挥武大在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基础优势,匠心巧思、多点发力助攻战疫前线。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首台医疗服务机器人小珈,以优良的专业性能,服役于武汉雷神山医院协助医护人员运送医疗物资。为解决疫情期间的人像识别问题,武汉大学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中元教授带领团队及时启动了口罩人脸识别的应急攻关研究,目前口罩遮挡人脸的识别精度达到90%,同时构建了全球首个公开的真实口罩人脸识别样本集。在疫情防控支持平台方面,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大数据实验室崔晓晖教授团队研发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防护物资信息交流平台-珞樱善联”平台,强化抗击新冠肺炎防护物资的捐赠方和受赠方信息透明程度,远程连线助力捐受双方精准对接,上线第一天就有30万人次访问。第三,对标支援地方和行业抗疫工作。武汉大学资环学院杜清运教授团队响应浙江省临海市政府的应急需求,快速研发了“疫情图、省外员工分布图、复工指数图”等三图一体的“抗疫地图”系统,为临海市政府的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王波教授团队联合创新团队研发AI智能防疫监测门禁系统,创新融合电力活动目标检测等多项技术,有效降低了复工复产阶段测温工作风险和压力,目前已经在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客服汉口分公司投入使用。

     

      二、发挥人文学科智库集群效应,瞄准战略要点建言献策

      针对疫情衍生的多方面社会影响,武汉大学人文学科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广角聚焦疫情社会治理,深度前瞻疫情发展态势,为各级决策机构提供专业咨询建议,向国家部委提交咨询报告110余篇,其中56篇被采纳。第一,聚焦基层防疫,服务抗疫中心。疫情爆发以来,武汉大学多个专家团队着眼疫情发展变化,动态分析湖北乃至全国的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形势,多向输送一线救治和基层防疫建议。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教授聚焦管理机制、社区防疫体系、农村防疫等基层防疫问题,提交多篇咨询建议,55篇获得各级部门采纳。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联合多所机构的专家学者提出的征用军运会场馆设施集中隔离疑似病患,改进方舱医院收治效果等10余份应急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政策建议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毛振华牵头组建的研究团队先后提出化解新冠肺炎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中的“医疗挤兑”现象、就地“扩容”重症患者救治资源等多篇研究报告,在疫情防控前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筑牢法制堡垒,保障依法防控。着眼依法防控、依法治理的大局,武汉大学法学团队以法治思维、法制方式专业化服务疫情防控工作。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肖永平教授团队联合国内相关专家建立了PHEIC研究小组,密切跟踪世界卫生相关动态,向中央报送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国际法律风险的若干建议。法学院秦前红教授的《关于善用法治方式防控疫情的若干建议》等专题报告,为政府在法治框架内开展疫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第三,紧扣国计民生,力促经济发展。在经济建设方面,武汉大学各经济研究团队重点聚焦疫情期间企业生存状态和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等问题。中国新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罗知教授及其团队联合武汉市工商联共同发布《疫情中湖北企业经营分析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多方位检视企业生存环境,倡导推动部署分级分层有序复工,该报告发布后引起国内媒体广泛关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邓新明教授在《中欧商业评论》上刊发文章《疫情冲击下,4个锦囊助企业进行战略“自救”》,为企业走出困境支招。第四,服务社会治理,引领舆论风向。围绕疫情发展引发的重大社会关切,武汉大学冯天瑜、沈壮海、钟年、郭齐勇等一批学者着眼疫情治理的政治保障、文化底蕴与理论根基,在各主流权威媒体发表《越是艰难越向前,以斗争精神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战疫、抗疫与和疫—从心理自强到文化自觉》等多篇文章,剖析疫情影响及应对策略,鼓励在疫情中重构和谐包容的自然关系,凝聚激昂刚健的民族精神,引领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第五,强化心理支持,构建关怀体系。疫情期间,武汉大学组织了制定多项重大心理援助指导原则和干预方案,积极参与湖北省新冠疫情防控心理救援专家组筹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刘忠纯任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防控心理援助服务专家组组长,武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赖海雄担任湖北省心理支持热线专家服务队队长。协同社会各界专业力量对各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隔离点、康复驿站等开展心理救援,协助政府部门对援鄂国家心理医疗队人员开展培训、督导和工作安排。强化心理服务技术支持,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牵头研发的国内首套在线抗疫心理支持系统综合平台——“强肺心理支持系统”疫情期间正式上线,有力为公众提供了全面系统专业的在线心理支持。

     

      三、统筹科研工作整体布局,强化科研战疫管理保障

      疫情期间,围绕激发动力、培育能力、汇聚合力的要求,学校统筹推进科研工作布局,强化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凝聚各方行动共识,坚持科学性与安全性相统一,以优质高校治理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切实构筑疫情期间科研工作坚强堡垒。第一,强化组织协调管理。学校对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的科学研究提供组织、资源协调、实验环境等相关保障。学校科发院在疫情期间成立新冠病毒科技攻关办公室,负责科技攻关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在保障实验安全的条件下,加大病毒样本、生物实验室、各类研究平台的开放与共享力度。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科研实验场所安全问题,严审实验室安全资质,要求制订相关应急预案,做好实验备案。第二,统筹推进研发工作。学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发布《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科技攻关的通知》,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结果为导向,鼓励医学、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科研单位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溯源、快速检测等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及时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治理及影响”专项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高级科技领域攻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组织设立“抗击新冠疫情”人文社科应急研究专项,第一批立项项目包括《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社会联动的薄弱环节及对策建议》等26项专项研究项目获批,为疫情防控实战工作提供理论和政策研究建议。校内《图书情报知识》等各期刊迅速整合资源开展专家约稿,为疫情防控进行专业探索,传播学者理性声音。第三,加强疫情研究资金支持。学校设立“新型冠状病毒研究基金”,专项支持学校疫情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广大校友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下,截止至3月30日,该基金捐助已达1650万元,有力支援了新冠肺炎相关科学技术研发工作。

      (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 赵路华供稿)

    网站编辑:朱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