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企业党建
    中蓝电子:“后浪”奔涌 商海弄潮
    发表时间:2020-05-15 来源:辽宁日报

       引子

      “五一”假期仅休息一天,之后就当起了“空中飞人”,上海、宁波、北京……以几乎每日一城的频率拜访客户。回到单位,又马不停蹄地接待来自各地的合作伙伴,探讨下一步的技术研发方向。近段时间,中蓝电子董事长王迪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

      “疫情缓解,恢复出差,得赶紧将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王迪说。

      在中蓝电子,非一个人,而是每一个人。

      马达事业部副总经理田华,正在为产线压缩人力、提升产能做优化方案;镜头事业部副总经理周伟,正带领团队对一款新研发的产品进行出厂前的极限测试……这是一个如他们产品一样高效运转的企业,从高层到一线,无一不忙,甚至去卫生间,都要小步快跑。

      成立9年,从7人到2800人。生产的马达,从应用于500万像素摄像头到1亿像素,从默默无闻到荣膺同行业全球竞争力十强,团队始终激情如火。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工作人员,大家的回答出人意料的一致,“中蓝电子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为这样的事业而奋斗,过程虽苦,结果却甜。”

     

      客厅里的“研发基地”

      提起中蓝电子,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谈到华为、小米等知名手机的强大拍摄功能,消费者一定会竖起大拇指。

      没错,中蓝电子就是给诸多品牌手机配套生产马达、镜头等产品的幕后英雄。

      镜头为大家所熟知,马达则是驱动镜头对焦的微型电机。在它的支撑下,目前市场上,手机的拍照功能不断更新。

      中蓝电子的诞生,有几分偶然。

      把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0年前。

      那一年,王迪28岁。经过7年的基层历练,已是父亲一手打造的汽车装备公司总经理。到这时,他的人生轨迹仍与电子科技毫不沾边。

      因为年轻,头脑灵活,他想到了引入自动化这一方案,提高汽车装备公司的生产效率。于是,王迪联系到手握微机电产品研发技术的吴发权,请他到盘锦厂区实地考察。

      结果,因汽车装备生产相对粗放,与吴发权手中的自动化技术无法匹配,项目未能孵化。

      但就是这一次接触,催生了中蓝电子。

      “2010年秋天,吴总要离开盘锦前的最后一晚,将马达项目计划书拿了出来。”王迪回忆,经过一个月的接触,吴发权对王迪的为人、思路和眼界非常认可,将自己压箱底儿的技术拿出来,看是否有合作的可能。

      “当时,市面上都用翻盖手机,我对马达没有任何概念。”王迪说,但他隐约觉得,这个项目有潜力、有前景。于是,他只身南下,去深圳考察。去电子市场看,找业界朋友聊,通过“补课”,学习相关知识。预感到这将是个超级火的产业,进而暗下决心,干!

      创业,需要资金支持,“啃老”是条捷径。但这是一片蓝海,整个东北都无人涉足,如何说服一直在传统产业中摸爬滚打的父亲,王迪心里没谱儿。

      “想好了,去找父亲谈三次,如果还不成,就放弃。”王迪说,没想到,第一次开口,老人家就点头了。

      随后,5000万元资金注入。

      新项目起步,困难重重,中蓝电子也不例外。无厂房、无资源、无名气,只得起步于租用的民房中。

      已是企业行政副总裁的陈军回忆,当时吴发权带领团队的技术男,在居民小区中租用了一间90平方米的逼仄小屋作为“研发基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攻关。客厅办公、卧室休息,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面包、泡面的日子。“大伙儿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工作,那场景堪比包宿的‘网吧’。”陈军说。

      陈军说,别看企业现在是独立园区,当初是在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园区的3层标准化厂房内,租用了2层和3层之间的一小块区域,四周是其他企业。

      硬件虽不光鲜,但软件尤其亮眼。因有技术储备和想干事儿的人,很快,“民房”传喜讯,首颗用于500万像素的马达试制成功。

     

      “后浪”的力量

      4月30日,“五一”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已是晚上6点,中蓝电子办公楼里依然灯火通明,人来人往。

      所有工作人员,依然忘我地工作,丝毫没有要下班回家的意思。

      “我们从不要求员工加班,但大家都是主动早来晚走,为了手中的项目早日杀青。”公司外联部部长林雪说。

      无论老面孔,还是新血液,加入中蓝电子后,都养成了与时间赛跑的习惯。

      “中蓝电子的诞生,得益于抓住了智能手机崛起的窗口期。”王迪说,身处快速更新的行业中,决定了我们的血脉以高效创新为基因。

      不断设立新目标,突破天花板。

      “到下个月底,我们的全自动产线要达到日产10万颗马达,人力缩减到6人。”田华说,回想刚建厂时,手动生产线需要百余人,而产能只在每天1万个马达左右,天壤之别。

      近10年间,以马达研发生产为开端的中蓝电子,不断优化看家本领。在马达生产的“手动时代”,提前投入,持续研发,用时不到一年,开发出自动化上料设备。之后,持续扩容,从夹缝中的一条产线升级为占地面积77亩的电子产业园区。目前,企业启动产业园二期项目整体建设工作,二期占地面积457亩,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建设完成后,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解决8000人至1万人就业,成为东北最大的光学电子产业生产基地。

      镜头,攻关更难。“这是‘烧钱’的产业,一台设备,价同一台劳斯莱斯。”镜头事业部副总经理周伟说,根据客户需求,定向设计,研发,开模试做,之后考察性能、可靠性、外观等一系列问题。在手机屏幕占比越来越高的今天,镜头研发生产的难度成几何系数增长。

      后置改为前置,直径越来越小,拍摄范围要越来越大……对于镜头要求的每项指标提升一点点,其研发生产难度都叠增数倍。

      更难为人的是,小试一切顺利,量产良率不高。即使是一切生产过程都按教科书执行,也难以找到问题所在。

      愈难愈进,越挫越勇。“就是要主动参与市场洗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王迪说,保持优势,就是要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

      而这,更需强大的技术团队做支撑。

      这几年,中蓝电子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舍得付出、不遗余力。

      技术创新的土壤,南方更为优渥。如何吸引人才北上?中蓝电子采取多条腿走路。

      “高薪,股权激励,这些常规方式自不必说,此外还给予人才广阔的发展平台。”王迪说,企业制定大的发展框架,在此之内,员工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干事儿,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若有创造之举,对公司发展有促进,就对员工超常奖励。

      这些布局中,研发形成梯队,既有为眼前项目研发的团队,更有为日后做概念的探路者。

      “还要不断培养新加入企业的年轻人,为未来做充足的技术储备。”王迪认为,唯有始终保持后浪推前浪的发展心态与姿态,企业才能生生不息、奔涌向前。

     

      从“三线”搭档到“大牌”盟友

      好产品,未必能拿下大市场。

      地处东北地区的中蓝电子,深谙此痛。

      目标合作群体都在南方,当地没有匹配的产业链,远程沟通,与面对面相比,劣势明显。加之很多人认为东北搞马达不靠谱,潜意识里就排斥。

      同时,知名主机厂通常提前两三年,与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探讨未来市场需求、走势,进而立项,定向研发,以确保稳定的技术更新和新产品供应。

      再者,很多国内主机厂跟着国外供货商走,以确保产品可靠、稳定。

      初生牛犊、大鹏展翅,虽浑身是胆、壮志豪情,但这些年轻的中国合伙人,却也逃不过呛水这一关。

      “首次跑市场,就碰了一鼻子灰。”王迪回忆,他带着介绍产品的PPT去拜访品牌客户,结果被对方拒之门外。也难怪,从“三无”起步,想要赢得品牌机的青睐,可能性基本为零。

      一口吃不成胖子。冷静分析研判后,王迪认为,应先在行业内打出名气,再攻关品牌市场。于是,他背起行囊,只身南下,一家一户去拜访三线客户。

      凭借当年跑汽车装备市场的经验,半年时间,王迪接触15家,谈成了14家。

      敲开了市场的门,却不是王迪想走的路。“没有高水准的合作伙伴,中蓝电子走不远。”王迪表示。之后,他凭借稳定的供应和过硬的质量,终于搭上了一艘艘“品牌战舰”。从当初的联想、中兴、酷派,到如今的小米、OPPO、华为,都成为中蓝电子的盟友。

      撕开品牌机市场一角之后,中蓝电子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将地处东北的短板补齐。

      虽然绝大多数客户和竞争对手均在南方,中蓝电子并没有输给距离,反而化劣势为优势,成为业界口中的“中国最北供应商”。

      “与南方相比,东北地区人力成本低,压缩下的成本,我们都回馈给客户,自然可将蛋糕做大。”王迪说,再者,中蓝电子用实际行动,体现“东北老铁”的合作诚意。无论客户在哪儿,需要与之会面,我们都提前一天抵达目的地,不让距离成障碍。

      以马达产品驱动企业纵向扎根市场,同时上马镜头项目,让企业市场份额扩面。

      2015年,中蓝电子作出重要战略调整,投资10亿元人民币,增设镜头事业部,正式开启马达与镜头双轮驱动时代。

      这一决策,风险很大,收益亦大。双轮驱动,意味着投入倍增,对于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需求更高。好处则是,企业可以将马达和镜头两种产品锁在一起销售。“这种捆绑更有利于培育品牌,培育市场。”王迪说,可避免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马达和镜头生产厂商之间推诿扯皮的情况,对于擦亮中蓝电子的质量品牌,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大有裨益。

    网站编辑:杨丽珺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