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刘练:青春在大漠沙海中闪光
    发表时间:2019-11-08 来源:工人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刘练在生产一线工作。邵洪涛摄

      

      从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到成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完井测试管理中心副主任,“80后”刘练在石油行业已经工作了14个年头,他将自己的青春岁月贡献给了石油行业。

      如果把钻井比作盖房子,完井相当于内部装修,是油井建设的最后工序。完井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油井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寿命。西北油田完井测试管理中心地处沙漠腹地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轮南镇,自然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在这里“夺油集气”需要破解一系列难题。

      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专业的刘练,毕业后来到完井作业区锻炼,通过刻苦钻研逐渐成长为技术带头人。

      多年来,刘练带领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团队扎根大漠深处,面对世界少有、国内仅有的超深海相碳酸盐岩油田,在塔河油田完井测试、超深井开采技术攻关、顺北特深油气田完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石油创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必须要紧贴一线开展攻关。”刘练独创的“九可”工作法,有力地推动了石油基地的创新工作。“九可”工作法即新技术可否他用、可否扩大、可否缩小、可否组合、可否改变等。在他独创的这一工作方法指导下,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西北油田有几十口“鼹鼠洞”采油井,常规刮管器根本无法进入。刘练与同事根据“可否改变”原则,开始思索如何让刮管器既能变大又能变小。

      去年,可二次变径刮管器诞生并成功投入应用。它进“洞”时可缩小,作业时恢复原状,出“洞”时又会缩小,经历神奇的“变身”能顺利完成套管刮削作业,节约了费用和时间。

      从沙漠地下“夺油集气”,必须依靠创新技术。有一次,中心在对深达6000米的艾丁11井进行分层测试时,遭遇难题。由于地下井温高达140摄氏度,从国外进口的PIP裸眼封隔器一进入井下,就被高温损伤。刘练与工作人员勘探4次都没成功,最终不了了之。

      “当时感到很挫败,但也就在此刻才意识到,必须掌握关键技术,不能一味依靠外来的技术和产品。”刘练坦言。

      在这之后,刘练开始寻求解决适应井温的办法。经多番寻觅,他与同事找到一种耐高温的胶料,非常适合为油田制造耐高温的封隔器。后来,由中心设计研制的新型裸眼封隔器开始投入试用。根据测试,这种新型裸眼封隔器可以耐受温度最高可达160摄氏度,能进入深达6500米的深井中,不论是在作业深度还是耐受温度方面都比进口的封隔器性能好。

      “目前我们设计研制的封隔器已经投入200个井次,为国家节约资金3800多万元。”刘练自豪地说,“我们的科技创新都是被逼出来的”。

      到目前,刘练带头创建的工作室已累计获得专利49项,还有27项专利正在申报中。此外,刘练带领发明的创新成果节约完井时效高达800多天。2014年至2018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7013.4万元,节约成本2亿元。

      在刘练的主持下,完井测试管理中心探索建立了“培根工作系统”,将14个大项33个分项200多个小项的基本工作纳入系统,将每项工作进行“价值赋分”,首次在该区域石油技术管理领域实现了“量化”,有力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科研动力。

      同时,他还带领团队建成了“西北油田井控实训基地”,让员工“真刀真枪”地操作演练。而这个仿真实训基地却是他和团队从“零”开始,从上千套废品中“淘”出各类井口、阀门等零件,一点一点拼凑出来的。

      “一开始只是想帮助学员能够切身了解井控,提高安全性。”刘练解释,“到后来慢慢发展完善,还与中国石油大学联合研制并建成了‘井控实操仿真系统’‘井控实训考核系统’等软件系统,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实训基地”。

      截至目前,该基地已经成为西北油田员工井控培训的重要窗口和工区施工队伍井控考核的唯一平台,也是支撑塔里木盆地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  

       (经济日报记者 乔文汇 通讯员 韩荣)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