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高春静:在京津变化中感受祖国发展
    发表时间:2019-10-18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京津两地,紧密相连。当年,身为一名农村娃,进城和去北京都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期盼、好奇,让“走出去”成为了我孩童时的梦想。一路走来,我看到京津两地的快速发展,回望这些年的周围变化,内心是欣喜的、感触是深刻的。

     

      老家农村的新改变

      我出生在天津市宝坻农村,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从记事起对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着最切身的感受。

      童年正值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那时候,农村生活简单、清苦,种植方式是原始的手作,我至今犹记着割麦时手心裂痕的疼痛,摘玉米时长叶蚊虫叮咬的难受。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农业业态的变化是惊人的:大部分田地由分散耕作变为集中耕作,由手工劳作变为大机器耕作,解放出了大量劳动力。

      农村物质生活变迁无声无息,却又显而易见。以前,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田地里刨食,收入微薄。特别是到了冬天,几乎没有什么营生。如今,各类工厂、商场纷纷筹建起来,从土地上解放的劳动力投入到了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之中。采摘园、种植园如雨后春笋,早就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小汽车跑进跑出”的朴素理想。

      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了道路,安装了路灯。近几年又集中铺设自来水、燃气、暖气等基础设施,既安全清洁,降低用能成本,也方便了农民生活。

      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小时候,在农村基本没有娱乐生活,新年自排自演的社戏几乎是全村唯一的精神食粮。如今,有线电视、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各类文艺团体、体育比赛由村民自发建立,精神文明生活愈发丰富。

      医疗卫生教育得以保障。幼儿园、敬老院、医院的覆盖率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保险支持力度加大,小病在周边就能解决,教育水平和重视程度普遍增强,切实做到了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生态环境改造效果显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垃圾集中处理,绿化面积增加,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提速。目前,贯穿全区东西的潮白河,已建设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不仅成为沿线群众休憩娱乐的好场所,更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新地标。

     

      求学环境的新改造

      2002年,我参加高考,进入北京广播学院。一想到要去祖国的首都上学,整个暑假,我都热切憧憬着这个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仿佛已经提前感受到了它的大气磅礴、华美壮观。终于盼到了去学校报道的日子,等找到学校所在的定福庄东街1号,看到窄小、弯曲的街道及有些破旧的教学楼时,我感到非常惊讶。

      本科四年,正赶上北京快速发展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热火朝天,低矮的棚户刹那间被快速路、高架桥所替代,改善了老百姓的出行条件。北京广播学院和周边地区都得到了提升改造,并在国家的支持下,学校建设了宽广明亮、现代化的校区,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教学条件,另外还拥有了高校第一辆以学生为主角的“采访大巴车”。

      2016年,毕业十年后再次相聚北京,回到校园,学校和定福庄又有了新的变化。“梧桐书屋”“大阅城”可以让学弟学妹们安静地学习,而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也方便了学子们的出行。

     

      工作城市的新发展

      毕业后,我如愿进入到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作,为这个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目前,我已在滨海新区生活了10年,第一次以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身份重新打量这座城市,我发现自己已深深爱上这座城市。

      天津,作为建卫600年的老城,历经风风雨雨,在党的领导下旧貌换新颜,每个角落都焕发着新的气象。117大厦、津门津塔、周大福金融中心等一大批新地标拔地而起,成为这座城市不断前行的象征。滨海新区,短短10年间,从原来大面积的盐碱荒地开发成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宜居城市。2014年实施京津塘、津滨两条高速公路拓宽改造,津山线铁路在滨海新区设有塘沽站。

      目前,天津的城市建设开发正向环外远郊区梯度外移,市区和滨海新区“双城双核”已经形成。未来期待天津发展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网站编辑:孙梦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