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武学昌:母亲的粮仓
    发表时间:2019-07-23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民以食为天,家中有粮心不慌。母亲从粮荒中过来,珍爱粮食,珍爱粮仓。粮仓满的日子,就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母亲是解放前生人。人挑肩扛、耕牛犁田、水车浇园,这样落后的耕种方式本来就收成不好,再加上连年战乱、苛捐杂税、兵匪盘剥,老百姓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家里倒是有粮仓,可从来没有满过。即使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仓中羞涩”。为了使一家人不断粮挨饿,作为一家之主就得会过日子。于是母亲经常先算好家里一年能有多少粮食吃,一天一人能有多少粮食吃,然后发动全家人该去做营生的做营生,该去拾荒的拾荒,该去挖野菜的挖野菜。做营生赚来的钱换成粮贴补家用,拾荒得来的粮食添补粮仓,挖来的野菜搭配着粮食吃。就这样,每天吃个半饥不饱,能够活下来就是全家人的幸运。那时,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在收获的季节粮食满仓,一年四季仓中有粮,全家人常年能吃上饱饭。

      缺粮的日子是困苦的,很难见到母亲的笑脸。然而,这还不是最困苦的日子。听母亲说,抗日战争爆发时,日军在华夏大地烧杀抢掠,征粮派款,抓兵拉夫,榨干了中国百姓的血汗。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本已是万户闭门,夜静得能听到鸡鸣。突然,日本兵包围了村庄,闯入我家。我父亲急忙躲进家中的玉米秸杆中。由于胆子小,他吓得浑身发抖,震得玉米秸秆瑟瑟作响。狡猾的日本兵听到了响声,一枪挑开了盖在父亲身上的玉米杆,露出了抖成一团的父亲,从此父亲便被日本兵抓走应夫。修路、挖护城河、干杂活,不给工钱,受尽了虐待。我家缺少了劳动力,庄稼种不好,收到的粮食一年到头更是少得可怜。仓中粮少,母亲心慌。全家人一年大部分时间吃不饱肚子,艰难度日。

      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经过多少年战火的洗礼,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胜利礼炮,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站起来了!

      土地改革,收归国有,集体所有,人人平等,耕者有其田,同劳同酬,按劳分配……家中的粮食多了起来,母亲的脸上也有了笑容。但是,改革开放前受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资料匮乏的影响,小麦、玉米亩产也就在三百斤左右,高粮高产也就在四百斤左右,高粮作物被大面积种植,高粮成了百姓的当家粮,一年四季虽不再挨饿,但仓中的小麦总也鼓不起来。母亲那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啥时满仓的能是麦子啊!常年能吃到白面馒头就好喽!”

      走进春天,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高速路。土地包产到户,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中央农村土地政策三十年不变,让农民对好生活充满信心。农业科技大发展,有了高产良种,有了增肥增效高产肥。科学种田,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再也不用靠天种田。庄稼吃饱喝足,听从人意。禾苗壮,产量高。小麦、玉米亩产都在八百多斤,难吃的高粮已很少有人种植了。家家户户的粮仓年年是大囤满来小囤流。母亲想常年吃到白面馒头的愿望已变成了现实。

      母亲把家中的余粮卖成钱换成物,于是我家便同全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一样,有了农机具、彩电、洗衣机、摩托车……住上了漂亮富气的新房,身上的衣衫也光鲜起来了。

      社会在发展,中国在飞翔。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带着梦想上路,在改革开放的路上,道路越走越宽广。曾经一度困扰中国百姓的吃粮问题再也不是问题。旱涝保丰收,连续十多年全国粮食增产,给中国农民吃了定心丸。一家一户储存粮食,占地方,保存条件差,损耗大,费人工,成本高,卖给国家和粮食加工厂经济合算,省时省力。

      母亲也转变了观念,家里不再安放粮仓,每年收了粮食及时卖出,换成钱随吃随买。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种粮收入只占农民收入的很小一部分。经济快速发展,为劳动就业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多少农民进城务工,天南海北,各行各业,为祖国各地的建设添砖加瓦。付出的是辛劳,收获的是财富。每年从全国各地带回不菲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国家好,百姓才好。国家富强,老百姓心里才有底气。眼下,中国已步入小康,与时代同步,母亲的粮仓已安放在小康中国的大粮仓中。中国每年粮食大丰收,国家粮仓每年满满,百姓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吃讲营养,穿讲时髦,住讲舒适,行有车辆……

      长风万里送春意,党的政策暖人心。新时代中央农村政策稳农、惠农、富农,生活越来越好,母亲的脸上也总是挂着微笑、透着如意、露着幸福。

      (责任编辑:王寒)

    网站编辑:王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