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郜泉州:从窑洞到小洋楼
    发表时间:2019-07-19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今年2月中旬,家乡下了一场大雪,家住嵩山半坡的我,站在雪山上,望着美丽的风景,不由得想起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看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想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几十年艰苦努力奋斗,终于赢得世界的尊重,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东方一颗耀眼的明珠,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为城乡规划建设的一名工作人员,家住农村的我耳闻目睹了城乡居民居住环境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农村居民是“四世同堂茅草房,一间房内四道墙,围墙住着四代人,下雨防漏防汛忙”。距离我家不远的农民张珅家,一家四世十几口人,住在一孔窑洞里,窑洞的墙壁上分别挖了六个土窝,每个土窝里住满了人,生活十分不便。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房,张珅家更是从以前的窑洞转变成现在几处小高层,由以前的人均住房面积几平米到如今的三四十平米。这些变化折射出了山村居民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姨妈家住房条件的变化也让我大吃一惊。姨妈居住在金牛山下的小山村,几年没来,她家的小院子种满了五彩缤纷的鲜花,俨如一座小花园。窑洞改造为二层小楼房,楼房里各种电器齐全,整洁的厨房,干净的厕所,想不到居住在深山沟里的姨妈,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城乡交通的变化,更是显而易见。上世纪60年代,老家山村到乡政府中心,仅有一条河道小路,曲曲弯弯,行程约15里。记得那年秋天,秋雨连绵不断,村里一位70多岁、德高望重的老红军张大爷就因道路难走,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而不幸去世。如今,城乡道路四通八达,全都是水泥路。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小汽车,出远门则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

      看成就,观变化。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我们的祖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更使我们感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全国人民更加众志成城,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百倍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同圆中国梦。(作者单位:河南省巩义市城乡规划服务中心)

    网站编辑:孙梦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