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父亲养猪二三事
    发表时间:2018-12-11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任秀峰

     

      时间过得真快,猪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说起猪,我便会想起父亲养猪的那些陈年往事,它们伴随了我的青少年时期,更成为那个年代的缩影。

      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我十六七岁,还在读高中。父亲参加生产队劳动,每当歇气时便就近采一些苋菜、曲麻菜等装在筐里,收工后带回家喂猪。那时,养猪是农家最大的一笔收入,养得好可以供全家人一年的吃穿用度。由于生产队挣的工分不值钱,如果没有养猪补贴,买个油盐酱醋都困难,更别说买什么新衣服了。

      有一年,一位好心的邻居大姐看着我家生活困难,便主动赊给父亲一头仔猪,说等猪养大了再还她本钱。父亲自然心存感激,心想一定要把猪养好。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这猪养了大半年突然得了重病,没几天就死了。原本的指望落空了,父亲很恼火,继母为此还痛哭了一场。由于没有养猪的补贴,我家连供销社每月供应的二两豆油都没钱买,只能把指标让给别人。

      那个年代实行统购统销,生猪不能随便屠宰。记得某一年中秋节前夕的一个夜里,为了让猪卖几个钱补贴家用,父亲偷偷地杀了家里唯一的那头猪。第二天,他借着为队里卖豆腐的机会,赶着小马车,到公社所在地的村子出售。那天正赶上学校放假,我便跟着父亲一块去了。父亲一边赶车一边吆喝:“卖猪肉啦!”随着父亲每一声吆喝,我都会紧张地东张西望,生怕父亲被发现而受处罚。所以一看到生人走过来,我就扯一下父亲的衣角,悄声说:“爸,来人了。”这时父亲便安慰我说:“别怕,有我呢!”快天黑的时候,猪肉基本上卖光了。回家的路上,父亲叹了一口气,说:“我也是壮着胆子啊,咱们就这一次,以后再也不干这提心吊胆的事了!”

      回到家后,父亲盘腿坐在炕上数钱,抬头对我说:“这次卖肉比卖猪多卖了几十块钱。这钱啊,我得给你买辆自行车啦!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骑自行车上学,就你一个人没有,我心里不好受啊!”原来父亲冒着犯错误的危险,都是为了我啊!听着父亲的话,我鼻子一酸,眼泪跟着往外涌。再看看父亲,眼圈红红的,噙满了泪水。那时,父亲才刚满50岁,岁月的沧桑却占满了他的脸。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父亲已60多岁,仍然在生产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黑龙江农村改革较晚)。这时,我已在公社参加工作五六年了,便劝父亲搬到公社所在地与我一起住,让他乐享天年。谁知没过多久,父亲又找到了新工作,去粮库喂猪。每天起早贪黑,干得十分起劲。喂猪时,父亲总将那些坷垃、柴草等杂质细心筛拣出去,把干干净净的谷物煮熟了喂猪,从不含糊。由于精心饲养,猪越养越好,效益大大地超过了从前。粮库的张主任对父亲说:“你就在这干吧,等你老了,粮库养着你!”可父亲不好意思。一些曾在国企或大集体干过临时工的人,后来相继办了“五七工”,享受退休待遇。有人劝父亲也去粮库办一下,父亲说:“咱是庄稼人,不够格啊!”

      后来,父亲得了疝气,很难痊愈,便辞掉了在粮库的工作。回家后,父亲还是闲不住,在家里又开始养猪,而且大猪、小猪接续着养,从不间断。那几年,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都杀猪卖肉,充满了喜庆气氛。养猪其实很艰苦,要修猪圈、清猪粪、垫猪铺,还要煮食、喂食,有很多琐事,既需要力气也需要细心。可父亲总是把这些做得有条不紊、干净利落。与20世纪70年代不同的是,父亲终于不用担心政策不允许的问题,想养多少就养多少,想卖肉就卖肉。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由乡里调到县里,再由县再调到省里工作,父亲也一直随我迁居。他年岁大了,又进了城,再也没有条件养猪了。不过,与乡亲们聊天时,父亲总是情不自禁地回忆当年:“还是现在政策好啊!要是我还年轻,一定要办个养猪场啊!可惜岁数大了,不中用啰!”父亲的话语中充满了深情和遗憾,令不少人动容。

      然而,父亲不知道现在的农民养猪还有补贴,规模大的养殖企业还可以获得项目支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生猪养殖大国和消费大国,有一条从饲料—繁育—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可惜,父亲已经离世十多年了,不知道如今的这些好政策。由于工作原因,我与同事经常下乡调研。每当看到那些现代化养猪场,父亲当年养猪的情形,就会一幕幕地在我眼前浮现,令我感慨不已。(作者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茂滨江澳洲风情园)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