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薪火变迁话生活
    发表时间:2018-12-05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张剑虹

     

      “在家不?好长时间没见面了,今天我们回县里办护照,办完后想到你家坐一会。”9月28日中午11点,我突然接到在武汉打工的堂弟电话。没有丝毫的迟疑,我连忙回答:“你嫂子在家,你们先过去。你们好不容易来一趟,就在我家吃中饭吧,我下班后立马回去。”

      中午12点下班后,我坐了12分钟的公交车赶到家中,堂弟、堂弟妹及其儿子媳妇一家四口已在家中等着。我一进门,妻子就麻溜地端上海带炖排骨、鸽子汤、青椒炒牛肉、红烧鲫鱼、鸡蛋饺子、麻辣豆腐、芝麻叶等8个菜。堂弟称赞说:“嫂子真能干,这么快就弄出一大桌菜。”妻子笑着说:“哪里是我能干,是时代好了!过去,家里来客人真是愁死人,别说东西不好买,就是买回来也得一个煤炭炉子慢慢熬,一时半会还熟不了,急得让人直冒汗。所以,那会儿客人来访,做饭是真难。现在好了,微波炉、光波炉、电饭煲、高压锅、电紫砂锅、管道煤气,做起饭来真方便。”

      妻子的一番话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从我记事起,家中不仅为吃穿发愁,还为做饭发愁。那时,生产队按照家庭人口和工分,定期分配稻草、棉杆、松枝等烧火物料用于社员做饭。尽管有些人家每顿饭也不超过两个菜,但分配的柴草远远不能满足炊事需要,家家户户都感觉柴不够用。棉杆、松枝还容易烧一些,而稻草烧起来烟大灰多。做完一顿饭,人们总是满脸烟灰、两眼通红。所以,拾柴就成了我们这群孩子上学之余的主要任务。放学之后,我们10多个小伙伴就扛着锄头、背上箢子、带上镰刀浩浩荡荡地上山砍柴。

      1980年,我到一家矿山工作,有时下班晚,食堂早就关门了。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和舍友专门买了一个煤油炉。由于煤油难买,炉子基本处于“失业”状态。1989年,我结婚后在县城安了家,做饭全靠一个小煤炭炉。当时煤炭供应有限,每人每月30斤。我家每天用煤都要精打细算,两人中午做个两菜一饭要一个半小时,中午基本没时间睡午觉,吃完饭后就赶着上班。晚上还要小心翼翼地把炉子封好,既要保证炉火不能在次日早晨熄灭,又不能让炉中的煤炭烧尽,这真是一门技术活。家中若来了客人,我们夫妻俩就会急得团团转。

      1990年,罐装煤气进入县城,但供气非常紧张,只有少数人才能买到。1992年,县城又开了一家煤气公司,但煤气灶加罐子一整套要600多元。对于月收入才80多元的我来说,十分昂贵,这相当于我8个月的工资。为了让生活更便捷一些,我和妻子还是咬牙买了一套。从此,做饭炒菜快多了,但因为煤气太贵,我们采取煤炭炉和煤气灶搭配使用的策略。

      随着时代发展,我家又添置了微波炉、光波炉、电饭煲、高压锅、电紫砂锅等烹饪设备,煤气的价格也逐渐平稳,做饭变得越来越快捷、方便。虽然经常要扛煤气罐去换气,让住在六楼的我每次上下楼都累得气喘吁吁、一身臭汗,甚至出现过烧饭时突然没气的状况,但我们一家仍然感谢煤气所带来的高效。

      2015年,我家住进了电梯房,开通了管道煤气。做饭时只要轻轻一扭阀门,湛蓝的火花就瞬间绽放,看着那跃起的火焰,我和妻子都格外欣喜。从此,我们家再也不用扛着煤气罐上上下下,再也不用担心煤气突然用完的窘况了。即便来了客人,妻子也不用慌忙着急地做饭,生活越过越好。

      我说完这些经历和感受后,引起了堂弟、堂弟妹的共鸣。他俩接着高兴地说起他们家的生活变化:过去在老家住着“晴天鸭蛋、鹅蛋、鸡蛋;雨天脸盆、面盆、脚盆”的破平房,如今在武汉买了电梯房;过去上个县城是奢望,现在全国旅游景点到处玩个遍,还办了护照准备出国游;过去坐个客车好风光,如今小车就买了2辆……我们两家人边吃边聊,越说越兴奋,两个晚辈静静地听着,幸福地笑着。

      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两点,我准备去上班了,堂弟一家也起身告辞,相约回国再聚。(作者单位:湖北黄冈市红安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