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黑板“变脸”见证教育变迁
    发表时间:2018-11-19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张贵付

     

      今年47岁的彭春英,是湖南省郴州市第六十七完全小学的老师,从教已28年了。改革开放40年,她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教师,见证了郴州城乡学校的变化。单就黑板的更新换代而言,由木质黑板起,历经水泥黑板、毛玻璃黑板、电子白板,直到如今的触摸屏一体机,彭春英用这一块小小的黑板,一点点地打开了学生们的眼界。

     

      木质黑板

      1978年,7岁的彭春英进入郴州市苏仙区(原郴县)五里牌镇洞尾村小学读书。当时,学校的教室不大,约40平方米,30多名学生,教室前边有一块黑板,由四个铁钉固定。这种简易的木制黑板十分粗糙、易裂,还容易涂层起皮、脱落,最后变得凹凸不平,甚至变形,老师在写板书时不但粉笔消耗量较大,还影响学生的观看。那年月,物资十分匮乏,粉笔比较珍贵,老师们都是省着用。即便是尽力节省,每节课下来,也要用完两三支粉笔。但擦黑板时,粉笔灰弥漫在空中,往人鼻孔里钻,让人喘不过气来,老师和学生都“受罪”。

     

      水泥黑板

      1984年,彭春英考入原郴县三中读书。这时,教室的木质黑板变成了水泥黑板。刚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又亮又清晰。可没过多久,黑板就开始出现了裂纹,好像地图上分布的河流一般,在裂缝处露出了水泥的底色,经常写字的地方还出现了白点,坑坑洼洼,师生们戏称为 “黑板的雀斑”。坐在教室两侧的同学时常反映:容易出现反光现象,特别是前两排的同学。晚上,自习课老师讲解练习题时,由于同学们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只能经常扭曲着身子和脑袋去记笔记,这也让好学的孩子们着实辛苦。

     

      毛玻璃黑板

      1990年,彭春英从郴州师范毕业,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彭春英欣喜地发现:学校的黑板竟换成了毛玻璃黑板,反光现象得到改善,写起字来也比较轻松,擦拭的时候更是容易得多。但毛玻璃黑板易碎、不易运输与安装,很快就被淘汰了。随后又出现了绿色钢制烤漆黑板,这种黑板有向外弯出的一个弧度,有效避免了反光。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任何一个座位上,基本都能看清老师的板书,黑板上的字清晰、醒目,显得格外漂亮。初为人师的彭春英,对粉笔灰深有体会。无论是学生时代的木质黑板还是水泥黑板,亦或是现在教学时的黑板,它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用粉笔书写所带来的隐患。彭春英说:“三尺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再加上老师身上的白色粉笔灰,就是第一代黑板的标志性特征。”

     

      多媒体投影仪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投影、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这时,彭春英已经从农村调到城区教书,结束了“一支粉笔两手灰”的传统授课方式,书写开始电子化。在投影仪的辅助下,教学内容在“幕布”上显现,犹如放电影一般,时不时还会出现缤纷多彩的图画,甚至是电影电视片断。这样一来,学生在听讲之余还得到了观赏的机会,声画俱全,就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教学效果也显著提升。一旦学生对某些内容不清楚,还可以点击幻灯片重复观看。电子白板解决了传统黑板的弊端,实现课堂教学的一次飞跃。

     

      交互式电子白板

      近几年,课堂上又出现了一种交互式电子白板。通过嵌入式软件设计和通信传输技术,把电子屏幕连接到计算机和投影机上,从而搭建了一个交互式课堂教学环境。这时,彭春英上课时不需带粉笔和教本,只要把制作好的课件储存在电脑或U盘上,鼠标一点,键盘一敲,课件内容立马一览无余。有了这块黑板,老师再也不用在每个班上课时一遍一遍地重复抄下习题,学生也不用担心板书一会儿就被擦掉,课件可以一直保存。更重要的是,通过联网教育资源实现了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共享。城乡两地的学生可以共上一节课。

      改革开放40年,彭春英见证了黑板的“变脸”。黑板越来越小,变成了“白板”;粉笔字越写越少,由多媒体内容所取代;课堂的边界不断延伸,学生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老师们也结束了只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