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红薯干的“甜味”
    发表时间:2018-11-14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李尚菲

      傍晚时分,杨修成嚼着红薯干在学校门口等孙子放学。接到孙子后,小孙子递给他一盒牛奶,他摸着孙子的头笑着说:“真懂事啊,这牛奶是哪里来的呀?”孙子说:“这是学校发的,老师说以后天天发。”看着在校的孙子已经能够吃上营养餐了,这是杨修成没有想到的。自从退休后,他离开了熟悉的讲台,告别了工作多年的学校,心中一直有一份不舍。但这些年教育行业的发展变化,他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杨修成吃了一辈子红薯,对红薯可谓情有独钟。对于他的这种口味,附近的村民都很能理解。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红薯成为这片土地上老百姓的口粮;20世纪80年代末,村民们靠卖红薯干为孩子们建起了一栋栋坚实的教学楼。

      有人说:红薯是湖北十堰谭山镇教育发展的功臣之一,这一点也不为过!杨修成捋着花白的胡须,回忆起陈年往事:“20世纪70年代初,我正在上初中,在家吃的是红薯疙瘩苞谷糁(玉米面),在学校还是吃红薯疙瘩苞谷糁。”他朝滔河对岸望了望,眼睛有些湿润,接着说道:“每到周日下午,同学们都会从家里挑着煤油、苞谷糁、红薯,翻山越岭来到学校。这些苞谷糁、红薯就是他们一星期的口粮。现在,或许对城里人而言,吃上一顿苞谷糁和红薯疙瘩是一种别样的幸福。但对于当时山里的孩子来说,却是一种无奈。自家腌制的酸菜,是他们的下饭菜,吃得最多的莫过于酸红薯秆了。”

      杨修成用手摩挲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上面是低矮的青砖黑瓦木柱房,他仿佛听到了用炮弹壳制成的铃铛所发出的“铛铛”声,这是当年孩子们开饭的铃声。只要做饭的师傅一敲,孩子们就像开闸的河水一样涌出教室,奔向厨房。他们三五成群地或挤在屋檐下,或蹲在地上,端着土瓷碗,大口大口地吃着红薯疙瘩苞谷糁,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贫穷的谭山人并没有就此认命,反而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发誓要大办教育,让孩子们都有学上。

      杨修成上过学,知道读书不易,因此他不仅身体力行主动为教育捐款,还号召村民们将家里的红薯干交到村委会,以便把红薯干集中卖了就有钱可以盖教学楼。大家你一篓,我一筐,心甘情愿地将自家的红薯干拿出来,凭着这样一份热忱,全镇第一栋教学楼在谭山中学中挺立起来。镇长非常高兴,将一棵好不容易得来的法国梧桐亲手种在新教学楼旁,那棵梧桐也成为新教学楼的守护者,日夜看顾着学生们。家长们也常到那棵法国梧桐树下坐坐,看看眼前这栋新建的教学楼,既觉得不可思议,又十分欣慰。因而,大伙儿亲切地称它为“红薯干垒起的教学楼”。久而久之,它成为谭山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谭山儿女为教育事业不懈奋斗。

      20世纪80年代末,通电为谭山镇带来了光明和希望。通电那天,杨修成全家和其他村民一样都激动得睡不着,不约而同地将屋里的电灯全部点亮。杨修成的母亲眼含热泪地说道:“过了一辈子,终于见到这么明亮的灯火。”大家霎时间不说话了,沉默了片刻,然后望着头顶的夜空,只觉得天空顿时蓝得深邃。

      自从通电了,“红薯干”精神继续发扬,实验楼、综合楼、食堂、学生宿舍楼等硬件设施一座接着一座,这个偏远乡镇的教育迎来了“蓝色时代”。

      煤油炉光荣退休,锅炉拿起接力棒。由锅炉蒸出来的白面馍馍,又白又软,让杨修成垂涎三尺,吃饭时总忍不住多吃一个。孩子们的宿舍亮起了电灯,木架通铺改成了铁架床,教室的玻璃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透亮,这些都是杨修成曾经无法想象的。

      1995年前后,改革春风唤醒了谭山的教师,更“吹蓝”了这里的一片天空。“课改”这个新名词成为老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他们开始琢磨、学习、交流,甚至出外进修。一辈子没出过大山的杨修成,也得到一个“外出取经”的机会,趁机见识到大山外的美丽校园。

      在城里的课堂上,老师授课都是普通话。可是到杨修成这儿,浓重的口音总是让他汗颜。他便自我调侃:“别人说出的普通话都带京味儿,而从我嘴里出去的却是满口土味儿,孩子们很不适应!”但他从未放弃更正自己的口音,久而久之,学生们也习惯了这股子带土味儿的普通话。

      让杨修成感受最深的当属1996年以后,他常说:“要说谭山镇的教育改革,还是在1996年以后最明显。”各个村小的教学楼不断涌现,孩子们彻底告别了 “土房子”“黑屋子”,这样的学校环境让当地的老百姓们都羡慕不已。杨修成发自肺腑地感慨:孩子们赶上了好时代了!

      大山挡不住信息的洪流,也挡不住互联网的发展,电脑的引进开启了偏远乡镇教育的新时代。一口口卫星锅爬上了学校的屋顶,一台台电脑在教室里安了家,一张张光盘放出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跟着老师用英语对话。

      来接孙子放学的杨修成有些懵了,心中纳闷:“是不是我耳朵听错了,学校请外教了?”放学后,孙子让杨修成当了一回学生,不仅解开了他的疑惑,还让他了解到现代化课堂。不光学校的硬件换了,孩子们的饭菜里也有了“硬”东西。午饭时,一群孩子围坐在方桌旁,在统一消过毒的汤碗中:几片青菜叶子下赫然躺着几块排骨。孩子们大口大口地吃着排骨喝着汤,脸上洋溢着幸福。

      一栋栋现代化教学楼矗立在绿树成荫的校园中,如花园一般的校园是孩子们实现彩色梦想的舞台。室内运动场上,“毽”步如飞,“绳”采飞扬,各种球类运动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塑胶跑道上,小选手们挥洒汗水,浑身散发出青春、阳光、自信的气息。在多功能活动室里,琴棋书画,样样俱全。琴声悠扬,画布绚丽,孩子们正在用手中的笔、怀中的琴宣告新时代的美好。

      杨修成拉着孙子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潮澎湃。40年,家乡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初的梦想在今朝绽放,在星光点点的夜空中散发着幽香。(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