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老李头的生活账
    发表时间:2018-11-12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乔山峰

      年近七旬的老李头爱记生活账,在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

      老李头是河南郑州西郊的农民,每次谈起自己记的生活账,就十分精神。他在村里当会计有20余年了,从生产队记工分那时起,一直到后来取消工分,开始征收农业税。他对数字情有独钟,常说:“别小看了那十个数,数字里头有大文章呢!”

      “2006年1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广大农民庆贺的日子。”老李头时常提起,“不仅不用交税了,种地还有补贴”。从那一天起,农业税这个支出账目彻底从记账本上消失了,转而变成了补贴收入项目。他特别喜欢用数据说话:当年他家的4亩地领取补贴款39元;2013年,这个补贴金额变成了380元。

      这些年,各种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国家在“三农”上的投入,也让村里的一切在不断变化着:修建了水塔,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平整的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成为历史;建起了休闲广场,让平日里锻炼身体有了去处;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村里人通过流转土地建起了合作社,为果树注册商标,还进行网上销售,收入也是节节攀升;农民们也有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生活越过越有奔头……

      老李头深深感受着这些变化,虽然公家的账不记了,但自家的生活账一项也没落下,这些事儿都一一详细地记录在账本里。一方面,老李头发现:在自家的账目中开销金额越来越大,如儿子买房支出10万元,买小汽车15万。另一方面,家里的新鲜事也越来越多,如孙子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取得了研究生学历,老伴儿报名参加老年书画活动。

      在老李头的账本里,有两个数字让他引以为豪:一个是0.8,一个是236。原来这是老李头当年南下打工时发生的陈年往事。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坐的是绿皮火车,在核定人数40人的车厢内,生生挤满了120多人,这列火车是承载了一批打工者的“致富梦”。与其他的打工者一样,老李头进入建筑队、砖瓦厂,一起筑铁路、修公路,跟着工友搬砖吃灰,住临时搭建的窝棚,一天下来,0.8元的收入已经让村里人羡慕不已。

      后来,招工的需求不断扩大,已不再局限于搬砖砌瓦,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也加入打工者的行列。她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外来妹”。女工们细腻而坚韧,更能适应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玩具厂、鞋厂、包装厂。她们麻利的动作、细致的心思,为工厂挣得了越来越多的订单。老李头的妻子就是其中一员,每每回想起在东莞打工的那些年,她就感慨:“在订单多的时候,工人们连夜赶货,有时候催得急,我们就得连续加班。”可相比守着一亩三分地,工厂打工的报酬也相当可观:一个月能拿到236元的工资。

      就这样,夫妻俩靠着辛勤的劳动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家里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转,原先破旧的瓦房陆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平房,后来又建起了漂亮的三层小楼。每年农忙,老李头总会回家帮衬着,乍一看俨然一副城里人的模样。每次回来,孩子们都爱围着他,听他讲城里的稀罕事。从老李头的嘴里,孩子们知道了上海的东方明珠、深圳的地王大厦,还知道城里有漂亮的公园,有现代化的学校。

      如今,随着郑州实施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开发战略,老李头所在的村庄纳入了整改范围,他们一家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楼房,住进了一套舒适的四室两厅,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站在自家的阳台上,郑州“四个中心”项目尽收眼底,心中的喜悦难以言喻,看着窗外的景:生态长廊上月季花盛开,在蓝天的衬托下美艳动人;从前杂乱的小村庄,如今规划为高端住宅区;“四个中心”工地塔吊运转,奥体中心显露出大致的雏形, 她将迎接2019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向全国人民展示中原经济发展的新面貌。

      老李头说:“生活账,我要一直记下去,因为每天的生活都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